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本词内容由百度健康医典原创,三审三校
接触性皮炎(contact dermatitis)指皮肤接触某些外界物质后,引起接触部位皮肤甚至接触部位以外皮肤的炎症性反应。
常发生在身体暴露部位,轻者可产生红斑、水肿、丘疹等表现,重者皮损处可有糜烂、渗出、甚至坏死,多伴有瘙痒。
本病没有传染性,也不会危及生命,但是病情严重时会给患者造成痛苦,对日常生活造成不利影响。
中医文献没有一个统一的命名来概括接触性皮炎,而是根据接触物的不同来进行命名,如因漆接触而引起者,称为“漆疮”;因接触膏药引起者,称为“膏药风”;接触马桶引起者,称为“马桶癣”等。
接触性皮炎是由于皮肤接触外源性物质,刺激皮肤或引发过敏反应而致。不同类型的接触性皮炎其接触物质、发病方式不同,具体如下:
通常是由于接触具有刺激性或毒性的物质所引起。外界物理或化学物质的毒性可引起皮肤屏障破坏,造成皮肤黏膜组织损伤。
皮炎的发生与接触物的性质、浓度和接触时间等有关,强刺激性或浓度高的毒性物质如强酸、强碱等可在短时间内引起急性皮炎,而弱刺激性物质如洗涤剂、植物汁液等长期反复刺激可引起慢性皮炎。
因接触过敏原所引起,属于Ⅳ型迟发型变态反应。致敏物本身无刺激性或毒性,一般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后并不引发过敏症状。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后,通常在24~48小时内引起炎症反应。
常见接触物如染发剂中的对苯二胺、金属制品中的镍等均可引起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能够引起接触性皮炎的外源性物质种类众多,根据其性质主要分为动物性、植物性和化学性三类。
主要包括动物的毒素和昆虫的毒毛等,如蜂类、水母、毛虫等。
某些植物的叶、茎、花、果等,如漆树、荨麻、补骨脂等。
是引起接触性皮炎的主要原因,多引起变态反应性炎症,少数为刺激性炎症。其种类繁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部位 | 常见接触性致敏物质 |
---|---|
头面部 | 染发剂、化妆品、眼镜架、耳钉、手机 |
颈部 | 项链、衣领、围巾 |
腋窝 | 止汗剂、脱毛膏 |
躯干、四肢 | 衣物、金属扣、腰带、止痛膏药、药水 |
会阴部 | 内裤、卫生巾、避孕套、药物 |
手、腕部 | 手表、手链、戒指、橡胶和乳胶手套、清洁用品 |
足部 | 鞋、袜 |
口腔 | 牙托、牙填充物 |
部分人可能因为工作原因或个人爱好,使得患接触性皮炎的风险增高,危险人群包括:
接触性皮炎的范围通常与接触物大体一致,境界较清楚。接触物的性质、浓度、接触方式及个体反应性不同,皮炎的形态、范围及严重程度也不尽相同。
轻者表现为红斑,轻度水肿,或针尖大小密集丘疹;重者红斑肿胀明显,其上可见多发丘疹、水疱甚至大疱,水疱破裂后出现糜烂、渗出或结痂,严重时出现皮肤坏死、溃疡等。
患者自觉症状多为瘙痒、灼热、胀痛,严重者可出现全身反应,如发热、畏寒、头痛、恶心等。
皮损多局限于接触部位,少数可蔓延或累及周边部位。
典型皮损为边界清楚的红斑,皮损形态与接触物有关,如内裤染料过敏者皮损可呈裤形分布,接触物为气体、粉尘则皮损弥漫性分布于身体暴露部位。其上有丘疹和丘疱疹,严重时红肿明显并出现水疱和大疱,大疱破溃后可出现糜烂、结痂、偶尔有组织坏死。
患者常自觉瘙痒或灼痛,搔抓后可将致病物质带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在远隔部位产生类似的皮损。如未经治疗或反复刺激可转化为亚急性慢性皮炎。
如接触物的刺激性较弱或浓度较低,皮损开始可呈亚急性,表现为轻度红斑、丘疹,境界不清楚。皮损渗出减少,出现结痂及脱屑。
长期反复接触可导致局部皮损慢性化,表现为皮肤苔藓化及鳞屑等。
过敏原经口服、吸入、注射等方式进入敏感性个体体内,通过循环系统到达皮肤,从而引起炎症性皮肤病。表现为既往发生皮炎部位或斑贴试验阳性部位再次发生皮炎。
通常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指接触化妆品或染发剂后所致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皮炎。病情轻重程度不等,轻者为接触部位出现红肿、丘疹、丘疱疹,重者可在红斑基础上出现水疱,甚至泛发全身。
尿布更换不勤,产氨细菌分解尿液后产生氨刺激皮肤导致,部分和尿布材质有关。多累及婴儿的会阴部,可蔓延至腹股沟及下腹部。
皮损呈大片潮红,亦可发生斑丘疹和丘疹,边缘清楚,皮损形态与尿布包扎范围一致。
油漆或其挥发性气体引起的皮肤致敏,多累及暴露部位。表现为潮红、水肿、丘疹、丘疱疹、水疱,重者可融合成大疱。患者自觉瘙痒或灼热。
空气中的化学悬浮物可能导致暴露部位,特别是上眼睑、面部的急性和慢性皮炎。喷雾剂、香水、化学粉尘、植物花粉(如豚草)为可能来源,空气源性致敏物产生的炎症范围更广。
接触某些物质后,皮肤出现红斑、水疱,伴有瘙痒、灼痛等,需要及时到皮肤科就诊。
医生通过询问病史、症状,并检查皮损的形态特点、分布范围等,一般可作出诊断。为了进一步明确病因,医生可能建议行斑贴试验。
出现以下情况,需要去看医生:
1. 皮肤出现红斑、丘疹等,需要及时到皮肤科就诊。
2. 医生可能会询问以下问题来了解病史:
3. 接下来,医生会对皮损进行观察,发现境界清楚的红斑、丘疹、丘疱疹或水疱、大疱,皮损形态较单一,则可初步进行诊断。
4. 为了进一步明确过敏源并诊断,医生可能建议做斑贴试验。
皮肤科
可以确定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的致敏物质,以帮助医生确定致病原因。是诊断接触性皮炎最简单、可靠的方法。
医生会将怀疑的致敏物质配制成适当浓度的溶液、软膏等试剂,然后将需要测试的试剂放在皮肤过敏测试器内,贴在背部或前臂的健康皮肤。
48~72小时后观察结果。受试部位无反应为(-),出现痒或轻度发红为(±),出现单纯红斑、瘙痒为(+),出现水肿性红斑、丘疹为(++),出现显著红肿、伴丘疹或水疱为(+++)。
阳性反应说明患者对受试物过敏,但应排除原发性刺激或其他因素所致的假阳性反应。刺激性反应于受试物除去后红斑很快消失,而过敏反应除去受试物后24~48小时内,皮肤表现往往增强。
阴性反应则表示患者对试验物无敏感性。
通过再次接触过敏原进行协助诊断,一般用于化妆品或职业性接触所致的湿疹样皮炎。
接触性皮炎需和急性湿疹相鉴别。急性湿疹无明显接触史,病因不明确,皮损常泛发、对称,呈多形性,境界不清,慢性病程,有复发倾向。
治疗原则是寻找病因、脱离或避免接触物并对症处理。
目前临床对于接触性皮炎主要采用外用药物涂抹进行治疗,使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在较短时间内促进临床症状的缓解,医生会根据皮损严重程度及分期选择合适的外用药物剂型。
使用外用药后症状仍不能好转或病情比较严重者,医生会开一些口服药物。
急性期无渗液时可选用炉甘石洗剂,有少量渗液可外用氧化锌油,有明显渗液时可用3%硼酸溶液冷湿敷。
明确病因,避免再次接触刺激物、致敏物,一旦接触应立即清除。
慎用刺激性治疗如热水洗烫等。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亚急性期无渗液时可外用糖皮质激素霜剂,有少量渗液时可外用糖皮质激素糊剂,慢性期可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
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可能会出现轻微的、短暂的烧灼感或刺痛感,长期外用还可能导致皮肤变薄或颜色改变、产生斑点、毛发生长增加,停用药物后,这些副作用大多数可以得到改善。
作用较强的激素制剂或大量使用会增加产生副作用的风险,因此建议小剂量使用较温和的激素制剂。
有感染时应用,如莫匹罗星软膏。
亚急性期皮损有少量渗液时,可用氧化锌油。
如氯雷他定,可以缓解瘙痒。
有细菌感染时,可遵医嘱服用抗生素。
能使症状迅速减轻,尤其适用于严重的急性患者,常用药物有泼尼松。经常或长时间服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能延缓儿童的生长发育,引发高血压、骨质疏松、糖尿病等。
通过抑制免疫系统来减轻炎症。
如维生素C、钙剂等。
接触性皮炎中医总的治疗法则是祛风清热,凉血解毒,利湿止痒。根据临床症状辨证用药。
针刺治疗对本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光疗:紫外线照射受影响的皮肤,可以改善其外观。
接触性皮炎并不是不治之病,之所以不易痊愈,有种种原因,如发病的原因较复杂而且不易查出,治疗不当等可使病情加剧。
急性接触性皮炎,去除接触物后经积极处理,一般1~2周内可痊愈,但可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如果发生交叉过敏、多价过敏及治疗不当易导致皮损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或转化为亚急性和慢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瘙痒明显者,可不断抓挠皮损处,导致渗出,使皮肤处于相对潮湿的状态,为细菌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从而容易导致感染。
遵医嘱用药、调整好心态、做好皮肤的护理等,均有助于疾病的康复和痊愈。同时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刺激物或致敏物。
避免搔抓、摩擦或肥皂水洗涤等,以减少创伤、出血。
保持床单干燥、柔软、平整、无皱褶,随时清除床上的皮痂、皮屑和药痂,以保持床单的干净,减少刺激。
保持环境温度和湿度适宜,室温维持在20℃左右、湿度保持在40%以上是人体感觉最舒适的环境。夏季开空调的时间不宜过长。
可通过阅读书报、听音乐或看电视、或者与亲友聊天等转移注意力。如感觉瘙痒难忍,可用手掌轻轻按压、拍打或按摩,代替抓痒。保持良好的情绪,突然的情绪变化可使瘙痒加重。
患者宜穿着纯棉织品,尤其是贴身的服装,且衣领部位不宜紧小或过硬;穿着的衣服要柔软、宽松,从而避免衣物摩擦刺激皮肤。
尽量避免人造纤维和毛织品直接接触刺激皮肤而使病情加剧。
接触性皮炎患者禁止过度洗浴。许多患者因为皮肤的瘙痒而频繁地用热水、肥皂、香皂(尤其是硫黄皂、中药皂)擦洗皮肤,此种方法是错误的。
正确的做法是:
推荐摄入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促进康复。不应饮酒、饮浓茶及咖啡;其次,禁止进食辛辣、刺激的食物。
有条件者最好进行过敏原的检测,避免进食过敏食物;没有条件进行过敏原检测者尽量避免进食可能诱发过敏的食物,如鱼、虾、蟹、鸡蛋、牛奶等。
但需要强调的是,患者不应盲目忌食,应观察进食某种食物是否与疾病有关,例如进食某种食物后加剧病情者才忌食。
预防的主要措施在于避免接触刺激物和致敏物。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好皮肤的防护措施,也有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
婴幼儿应勤换尿布,每日用温水清洗臀部、外阴及其周围,并保持干燥;尿布不宜用塑料制品,而应使用细软的棉布。
首先要根据自身皮肤情况、季节、个人耐受等因素正确选用化妆品;其次在使用化妆品前,为了避免引起反应,最好先做皮肤测试。
取少许化妆品涂在前臂内侧,上面覆盖玻璃纸,然后用胶布或绷带固定,观察24、48或72小时,局部皮肤如有红肿、水疱等反应,应避免使用,若无任何反应则可以使用。
当面部有湿疹、痤疮或其他病变时,最好不要使用化妆品,以免使病情加重,应及时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