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本词内容由百度健康医典原创,三审三校
股癣(tinea cruris,jock itch)是指发生在腹股沟、会阴部、肛门周围和臀部的皮肤癣菌感染,属于发生在特殊部位的体癣。
常发生在温热、潮湿的季节,表现为患处发红,有呈环状或半环状的皮损,通常伴有瘙痒。股癣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皮损或接触被污染的个人用品引起,也可通过自身的手、足、甲癣等感染蔓延而来。
股癣在气候炎热的夏秋季节、湿热地区容易发生。肥胖易出汗、糖尿病、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者易于发病。
股癣可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播,可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污染物与人以及人体不同部位之间传播。主要传播方式有:
股癣的致病真菌为皮肤癣菌,最常见的是红色毛癣菌。可通过自身的手、足、甲癣等传播而致病,也可通过接触患者或患者的个人物品(如毛巾)而患病。易出汗、经常穿紧身衣服、与他人共用毛巾、免疫力较弱的人群易于患病。
本病主要由属于真菌的各种皮肤癣菌感染引起。皮肤癣菌约有40多种,其中可引起人或动物致病的约有20多种,以红色毛癣菌最为多见,其他包括须癣毛癣菌、疣状毛癣菌、犬小孢子菌等。
皮肤癣菌在皮肤定植、生长与真菌和机体两方面因素有关。皮肤癣菌在与皮肤接触后,可以黏附、定植并穿透角质层细胞,其形态改变并分泌炎症介质。同时机体提供了有利于皮肤癣菌生长的因素(如皮肤屏障功能下降、皮肤温度和湿度等适合真菌生长),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
致病真菌易在潮湿、透气性差的环境中生存。以下因素会增加发生股癣的患病风险:
股癣常表现为由内向外发展的环状或半环状红斑、丘疹损害,周围皮肤边界清楚、有明显炎症表现,红斑上面覆盖有鳞屑。患者可自觉瘙痒。
好发于腹股沟部位,也常见于臀部。可发生在单侧或双侧,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出现以下情况需及时就医:大腿根部出现红斑,伴有瘙痒,在两周内没有改善;红斑逐渐扩展到下腹部、肛门周围、臀部,且边缘出现丘疹、水疱;治疗后数周内复发。医生一般通过观察皮损情况可作出初步诊断。
1. 当腹股沟、臀部等出现边界清楚、炎症明显、覆有鳞屑的红斑时,需到皮肤科就诊。
2. 医生可能会对患者进行相关的病史询问,病史搜集内容包括:
3. 之后,医生会进行简单的体格检查,观察皮损的颜色、形态、出现部位等。一般情况下,医生通过观察皮损可作出诊断。
4. 如症状不典型,医生可能建议患者接受真菌镜检、或真菌培养及菌种鉴定,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皮肤出现相应皮损应首先考虑到皮肤科就诊;伴有糖尿病者需到内分泌科进行诊治。
医生会刮取皮损边缘的鳞屑,然后接种在培养基上。根据菌落形态、镜下结构及生理生化试验进行皮肤癣菌表型鉴定。
除非疑诊皮肤癣菌肉芽肿,否则一般不做。经过特殊染色可见角质层中有与表皮平行分布的分隔分支菌丝、关节孢子等。
皮肤镜检查和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可作为股癣的辅助检查手段。
疾病名称 | 病因 | 好发部位 | 皮损特点 | 真菌镜检 |
---|---|---|---|---|
股癣 | 皮肤癣菌感染,最常见的是红色毛癣菌。 |
|
| 阳性 |
湿疹 | 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慢性感染、内分泌及代谢改变、血液循环障碍、食物、吸入物等有关。 | 任何部位 |
| 阴性 |
皮肤损害常位于大腿内侧,通常呈不对称分布,损害的中央或上方没有自愈倾向,周围没有水疱。
常在躯干或四肢近躯干处出现一个圆形或椭圆形淡红或黄褐色斑(临床上称为“母斑”),1~2周后皮疹增多,呈玫瑰红色。真菌镜检阴性。一般经4~8周可自行消退而不复发。
是由棒状杆菌引起的皮肤病,常见于腋下、大腿等处。患处呈砖红色,边缘没有炎性环,没有瘙痒的症状。真菌镜检为阴性。
治疗目标是清除病原菌,快速缓解症状,清除皮损,防止复发。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皮损广泛分布、皮损较严重或反复发作以及外用药疗效不佳者应考虑口服抗真菌药物治疗。
特殊人群的治疗原则如下: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以咪唑类和丙烯胺类药物最常用。坚持用药2周以上或皮损消退后继续用药1~2周,以防止复发。同时应注意剂型的合理选择,需特别注意皮损炎症较重的感染,防止产生刺激反应,加重病情。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该疾病的中医治疗暂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但一些中医治疗方法或药物可缓解症状,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在医师指导下治疗。
股癣有反复发作倾向。红斑、丘疹、鳞屑完全消退,真菌镜检和(或)真菌培养为阴性,可视为痊愈。部分患者皮损消退后局部可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遵医嘱坚持足量、足疗程用药,以防复发。定期复查,让医生了解治疗效果,以便进行下一步治疗计划。治疗过程中如有任何不适,需及时复诊。
婴幼儿股癣患者应使用作用温和、刺激性小、浓度较低的外用药,并保持患处皮肤清洁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