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生性瘢痕
[go: up one dir, main page]

别名:肥厚型瘢痕
就诊科室:皮肤科,整形外科
李航医典专家团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主任医师
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总干事

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本词内容由百度健康医典原创,三审三校

概述
  • 机体受到创伤后,纤维组织过度修复的结果
  • 和外伤、烧伤等创伤密切相关
  •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物理疗法
  • 瘢痕治疗复发率较高

疾病定义


增生性瘢痕,又称为肥厚性瘢痕,是真皮或深部组织损伤或病变后,由新生结缔组织过度增生修复而成的一种皮损。

病变表现为隆起、表面光滑的暗红色肿物,外观形状走行与外伤伤口或创面一致。在初期可有疼痛、瘙痒等症状,多数情况下伴随时间推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色泽变暗、体积萎缩、症状变轻。可通过药物、手术和激光等措施进行治疗。

流行病学

增生性瘢痕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瘢痕类型。较多研究发现,亚洲人比高加索人更易患增生性瘢痕。

疾病类型

根据皮损颜色、质地、症状的不同可分为未成熟瘢痕和成熟瘢痕。

根据临床特点可分为以下2类:

  • 线性增生性瘢痕:如手术、外伤引起。
  • 广泛生长的增生性瘢痕:如烧伤、创伤引起。
病因

本病的形成与患者种族、性别、年龄、伤情、手术切口等有关,但具体形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基本病因

本病主要由外伤和皮肤疾病引起。

  • 外伤包括外科手术、撕裂伤、烧伤、咬伤等。
  • 皮肤疾病包括蜂窝组织炎、化脓性汗腺炎、异物反应等,局部感染均与瘢痕形成有关。

诱发因素

产生瘢痕的危险因素如下:

  • 伤口或创口较深;
  • 创伤或烧伤面积较大或酸烧伤;
  • 愈合时间较长(3周以上);
  • 创面反复破溃、感染;
  • 多次手术。
症状

增生性瘢痕常形成于手术创面、裂伤处、烧伤处或有炎症或感染性皮肤问题的部位(如痤疮、毛囊炎、水痘和疫苗接种)。

患者主要表现为皮肤表面光滑的条状或不规则肿物,可能会伴有瘙痒、疼痛等不适。

典型症状

未成熟瘢痕症状

多指伤口愈合后早期,局部瘢痕颜色红,表面可见扩张的毛细血管,厚度可达数毫米到数厘米,表面稍粗糙,质地较硬,弹性差,可存在瘙痒、疼痛等明显不适。

成熟瘢痕症状

颜色与周围皮肤近似,表面不见扩张的毛细血管,厚度变薄,质地变软,无不适症状。

就医

如果瘢痕对器官功能的发挥或外观有很大的影响,及时去皮肤科就诊。

医生通过对瘢痕的观察以及相关病史的询问,可以做出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就诊科室

首先考虑到皮肤科就诊,必要时需整形外科医师协助诊治。

相关检查

通常,医生通过观察皮损的形态、分布部位等可作出诊断。如果诊断不确定,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做皮肤活检,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排除与增生性瘢痕类似且可能很严重的疾病,例如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鉴别诊断

本病需和瘢痕疙瘩相鉴别。瘢痕疙瘩会持续生长,诱因常不详,且范围显著超过创伤;增生性瘢痕一般局限在原始伤口的边界内,而且多数情况下有逐渐萎缩缓解的趋势。

治疗

治疗的原则为早期、联合、充分治疗,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物理疗法。

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含洋葱提取物制剂

外用,适用于未成熟或红色增生性瘢痕以及烧伤后增生性瘢痕。

硅酮制剂

为各类增生性瘢痕的一线用药,尤其是在创伤后愈合早期持续外用对瘢痕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糖皮质激素或5-氟尿嘧啶

局部注射,适用于硅酮制剂治疗不理想或瘢痕增生较为严重、出现瘙痒症状的线性增生性瘢痕。

博来霉素或丝裂霉素C

局部注射,适用于严重的手术或外伤引起的线性增生性瘢痕。

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

适用于较长时间(如12个月)的保守治疗无效以及严重的线性增生性瘢痕。

单纯手术复发率较高,缝合后建议追加放射治疗或激素局封。

瘢痕挛缩松解术

当瘢痕收缩过度造成挛缩,引起功能性障碍时应考虑瘢痕挛缩松解术。其中Z-成形术、W-成形术有助于减少瘢痕张力、减少复发风险。波浪形切口法或S-成形术也可用于线性增生性瘢痕的重建,效果良好。

植皮或局部皮瓣移植

可用于治疗大面积的线性增生性瘢痕,但要慎重使用,因为供区的创伤有可能造成新的瘢痕。

其他治疗

低致敏性纸胶带

适用于未成熟或红色增生性瘢痕。

激光治疗

适应证

  • 手术或外伤引起的线性增生性瘢痕;
  • 烧伤、创伤性瘢痕患者出现红斑的早期治疗;
  • 采取预防措施后增生性瘢痕仍持续发红(超过1个月)的未成熟或红色增生性瘢痕。

方法

包括脉冲染料激光和点阵激光。

压力疗法

通常在专业监督下用于治疗大型烧伤瘢痕或皮肤移植后,目的是使瘢痕变平并软化。

压力敷料通常由弹性材料制成。治疗需要大概约6至12个月,每天24小时使用压力敷料压迫瘢痕。

冷冻疗法

对于较小的瘢痕,可以尝试液氮冷冻治疗。

放射治疗

适当剂量X射线或电子束可以抑制切口处毛细血管的增生,减少炎性介质释放,具有防止瘢痕形成或复发的作用。目前多建议手术切除瘢痕后24小时之内开始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可能会引起皮肤红斑、萎缩、溃疡、切口不愈合等并发症,因此其治疗增生性瘢痕的具体剂量和治疗时间需要专业放疗医生把握。

微针治疗

微针已应用于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治疗。

该疗法的原理是通过用微针刺穿角质层,在表皮和真皮乳头层中产生大量的微小隧道或伤口,使胶原重塑和新血管形成。但目前证据有限。

预后

瘢痕一旦形成,很难完全祛除。通过治疗和自然的发展,症状可逐渐减轻。

日常

如果曾经有过瘢痕的发生,应尽量避免外伤及一些不必要的手术,以防止新生瘢痕的发生。

家庭护理

增生性瘢痕若出现在患者一些较为明显的部位(如面部),会使患者感到尴尬与难堪,可能会影响到日常的正常生活交往,进而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家属应多与患者沟通,进行心理疏导。

预防

如果患者有增生性瘢痕的病史,就应避免不必要的创伤或手术,例如穿耳洞或为了美观而移除良性的表皮皮损。

如果无法避免手术,应在术后积极采取预防瘢痕手段。

当皮肤出现伤口后,一定要尽量预防感染,感染是重要的瘢痕诱发因素。

参考资料
[1]张建中,高兴华.皮肤性病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7.
[2]赵自然,武燕.美容外科学概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39-40.
[3]中国临床瘢痕防治专家共识制定小组.中国临床瘢痕防治专家共识[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2017,12(6):401-408.
[4]王达利.增生性瘢痕防治的研究进展与方向[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7,12(4):247-252.
[5]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hypertrophic-scar-treatment#treatment
以上内容由李航主任医师参与编审,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