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内容由百度健康医典原创,三审三校
脑缺血(cerebral ischemia)广义上来讲是指脑血液供应不足,难以满足脑组织代谢需求,从而产生一系列症状的综合征。严重的脑缺血会造成脑功能不可逆的损伤,甚至是死亡。脑缺血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宽泛的名词,医学上脑缺血的相关疾病包括且不限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缺血性卒中(脑梗死)、慢性脑供血不足等等。
老百姓所理解的脑缺血一般是指急慢性脑供血不足,常见症状包括头晕、头痛、反应迟钝、神经功能障碍、视觉功能异常等,好发于老年人。
我国脑缺血的发病率和患病率较高,脑卒中(包含缺血性卒中及出血性卒中)的年发病率为120/10万~180/10万,其中70%~80%都是缺血性卒中。而慢性脑供血不足在80岁以上老年人中患病率为80%。
脑缺血可以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缺血性卒中(脑梗死)、慢性脑供血不足等。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因为一过性脑血供不足,引起突发、短暂性、可逆的神经功能障碍,发作可以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通常在24小时以内完全恢复,一般没有后遗症。
如果将大脑比喻成一个写字楼,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则是阀门时不时失灵一下,导致大楼或者某层瞬间断水,但是时间一般都不长,马上就又恢复了。虽然会停水一段时间,但是远不至于把员工渴死,所以一般也没有后遗症。
缺血性卒中也称为脑梗死,脑梗死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
如果把脑血管比作整个大楼的供水管道。缺血性卒中(脑梗死)相当某个或者多个办公室的供水管道出现故障,造成了危害较大的停水,这些办公室的员工可能会因为口渴造成相对严重的后果,造成的危害较大。
慢性脑供血不足常常是由于心血管疾病、动脉硬化、颈椎病、血脂异常等基础因素导致的。就好比整座大楼水管的中心泵动力不足导致的水流整体较小或水管壁内污垢沉淀过多影响了水流。慢性脑供血不足在老年人群体中较为常见。
脑缺血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宽泛的名词,医学上可引起脑缺血的疾病包括且不限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缺血性卒中(脑梗死)、慢性脑供血不足等等。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病因可能与血管微小栓塞、血流动力学改变、颈椎病、动脉硬化等多种因素相关。例如:微小栓塞可导致短暂脑缺血发作。当血管内不稳定的斑块随着血液流动脱落,堵塞到某些小血管时,可能会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症状,这种小斑块可能会随着血液流动很快瓦解或快速再次附着在血管壁上,随之症状会逐步消失。
多种因素可导致急性缺血性卒中发作:例如大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闭塞、心源性因素等。“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患者的血管条件相对较差,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率也较高。
慢性脑供血不足亦可有多种因素引起:血流动力学因素、自身血管条件、基础性疾病等均可引起慢性脑供血不足。
脑缺血的诱发因素较多,包括年龄、吸烟、情绪刺激、肥胖、生活不规律、糖尿病、贫血等。
脑缺血的症状复杂且多变,轻微或者小的局灶性脑缺血可能没有症状,严重的局灶性脑缺血根据缺血区域的不同可以造成视觉障碍、语言障碍、运动困难等;慢性脑缺血常见的症状包括头晕、头疼、反应迟钝等。严重的脑缺血甚至会造成意识模糊、昏迷甚至死亡等。
若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超过1小时,且持续存在与神经功能缺损对应的缺血灶,考虑为缺血性卒中(脑梗死),应尽快就医。
如果发生急性的脑缺血需要立即就医恢复脑供血,减少残疾和死亡的风险,同时需要积极查找病因,预防下次缺血发生。
神经内科
询问病程、症状、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等。
测量血压、脉搏、心率等常规体检,意识状态检查,精神状态检查等神经系统查体。
血生化检查可以检测患者血糖、血脂及血液粘稠度等情况。长期血脂血糖异常可造成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慢性脑缺血。
MRI和CT检查可以帮助查看大脑是否有缺血坏死病灶或慢性缺血表现。
TCD检查是利用超声多普勒效应来检测颅内脑底动脉环上各个主要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是无创伤性血管疾病检查方法。TCD检查可以判断大脑血流动力学情况,对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硬化、脑血流异常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DSA检查是通过一根导管插到需要检查的血管里面,注入造影剂,通过数字化减影设备得到单纯的血管影像,可以显示最小0.5mm管径的血管,对于血管狭窄、堵塞等基础病变的显示非常好。
脑出血和脑缺血的症状很相似,但脑出血多在情绪刺激或者重体力劳动时发病,相对于脑缺血,脑出血往往病情进展比较迅速,相关症状出现的很快。另外,脑出血患者往往会患有高血压,且血压控制不佳。
局灶性癫痫多发生于年轻人,发病时有癫痫脑电图表现,发作时可见一侧肢体或身体某部位的一系列重复抽搐动作,多见于一侧口角、眼睑、手指或足趾,也可涉及一侧面部或一侧肢体的远端。
内耳眩晕症多见于中、青年,伴有耳鸣,内耳眩晕症发作持续时间长可达数天,之后逐渐缓解。内耳性眩晕没有脑部功能异常,一般不会伴有头痛。
多见于年轻女性,由低血糖、低血压、碱中毒等生理因素引起的短暂意识丧失,在急性发作前有苍白出汗、肢体无力等前驱症状。
抑郁症和焦虑症有明显的抑郁和焦虑情绪,如抑郁症往往伴随对生活没有希望,社交及工作能力受损等。
脑缺血的治疗以增加灌注,避免或减轻原发性脑损伤为原则,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还应指导患者做好二级预防,控制原发病,做好健康管理,提升生活质量。
急性脑缺血患者治疗原则应该积极恢复缺血区的血液供应。缺血性卒中(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可通过静脉给予溶栓药物使血栓溶解,以及通过介入治疗将大血管内的血栓取出体外,从而恢复血管的畅通和血流的供应。
积极寻找脑缺血的原因,并对病因进行积极治疗,如椎动脉型颈椎病导致的脑缺血需积极治疗颈椎病;心脏衰竭导致的脑供血不足需要积极改善心力衰竭状况等。
戒烟、戒酒、减肥,多食膳食纤维,多食鱼肉、牛肉等高质量蛋白质,少吃红肉等。
积极治疗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病等原发疾病,避免久坐等。
脑血管高度狭窄患者可根据具体情况由医生判断是否放置支架进行介入治疗,以纠正脑缺血情况,改善生活质量。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可以防止脑血管血栓形成。
常用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服用阿司匹林时需要按照医嘱服药,胃溃疡等患者服用时需小心胃出血。发生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可以长期小剂量服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
常用药物包括华法林、利伐沙班等。
采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需要定期监测INR及相关指标,以免造成不良出血事件。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中医药治疗需要根据患者不同病情采取“辨证施治”的方法,包括养血活血、祛风通络等。
在缺血性卒中康复期,可根据患者不同情况辅以针灸、按摩等康复治疗手段,促进患者机体恢复功能。
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头号杀手”。缺血性卒中(脑梗死)患者,病死率可高达5%-10%以上,约50%患者可能会留有后遗症。
对于轻微局灶性脑缺血患者,只需定期复查,预后较好。对于颈椎病、心力衰竭等原因造成的脑缺血,充分治疗原发疾病后也会有较好预后。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作会增加患者急性缺血性卒中(脑梗死)的发病率,因此如果出现TIA相关症状,需要及时就诊,避免复发。
急性缺血性卒中(脑梗死)患者致残率达50%以上,发生过脑梗死患者复发率在40%以上。预后受年龄、基础疾病、是否出现合并症等多种因素影响。
缺血性卒中(脑梗死)急性期并发症,治疗原则为降颅压、维持脑灌注和预防脑疝发生。
缺血性卒中(脑梗死)中,感染是导致病情加重的主要原因,感染包括呼吸道、泌尿系感染等。应做到保持患者口腔清洁,及时吸痰、拍背、抗感染、加强护理等。
缺血性卒中(脑梗死)患者约一半存在吞咽困难,患者开始进食时要注意识别误吸可能。
脑缺血后即使再度恢复血供,因为神经细胞的损伤,会有10%左右的患者会发生癫痫。有一部分患者癫痫症状会随着病情稳定而消失,也有一些患者会反复发作,需要服用抗癫痫药物进行控制。
脑缺血与痴呆发生有密切关系,并且脑血流下降程度与痴呆的严重程度相关。发现记忆力下降,认知功能减退等需警惕患者痴呆的发生。
有研究表明脑缺血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系统疾病,可能与脑供血不足导致大脑神经递质异常相关。
脑缺血的患者日常需要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和治疗原发疾病,保持规律作息时间,合理膳食以及保持良好的心情状态,有助于改善脑缺血的症状。
患者家属需积极学习急性卒中的相关症状,如患者出现急性缺血性卒中,需谨防患者摔倒,跌伤。解开患者衣领,保持患者呼吸道畅通并及时拨打急救电话。
如患者自述有急性脑缺血症状发作,家属需尽快送患者前往医院治疗。临床中常遇到部分患者在夜间发病,患者怕打扰家属休息,坚持忍到天亮,却错过最佳救治时机,如患者夜间发病,家属应及时观察患者情况,及时送医,不要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控制原发病及“三高”症状,如出现过脑缺血灶、脑动脉狭窄或脑部血流动力学异常就需定期监测。如发现严重动脉狭窄需要及时就医或进行手术治疗。
脑缺血严格来说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多因素所导致的一种综合征。因此,如果发生脑缺血需要及时寻找发病原因,从源头上解决脑缺血的病因。
同时,正因为导致脑缺血的病因复杂,所以也不存在“特效药”。患者发生脑缺血时需及时去医院进行病因诊断,防止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