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内容由百度健康医典原创,三审三校
人的大脑全靠血液供应提供“养分”,专业描述为每100克大脑组织每分钟至少需要40~60毫升的动脉血,因此当大脑动脉供血量少于正常需求量时,会出现头痛、头晕、视物模糊、睡眠障碍等症状。脑缺血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脑缺血会出现脑梗死(又称脑梗塞、缺血性脑卒中)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此外还有各种原因造成的慢性脑缺血。
“脑供血不足”是脑缺血的一种通俗的说法,在国际疾病诊断标准中并没有这个疾病名称。
有文献表明,80%的80岁以上老年人中存在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症状,三分之二的60岁以上老年人有慢性脑供血不足。
人的大脑位于人体最高处,以颈部与人体连接,其供血有两个关键因素:
当大脑供血血管受压时会导致脑供血不足。椎动脉型颈椎病是最常见的类型,这是由于颈椎错位导致椎动脉(给大脑供应血液的主要血管之一)受压迫或畸形,引起大脑供血不足。此外,颈椎外伤等也会导致椎动脉受压或畸形,导致大脑供血不足。
此外,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大脑动脉粥样硬化引发的颈动脉斑块等,均会导致大脑血液流动改变,也会引起大脑血供不足。
常见于慢性心衰患者,因为心脏泵血功能降低,导致心射血量降低,致使大脑缺血。
年龄增加、肥胖、吸烟、生活不规律等会诱发或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久坐、不良坐姿会导致颈椎病,均会诱发脑供血不足。
大脑供血不足的患者常见症状包括头痛、头晕、视物模糊、睡眠障碍、恶心、呕吐等。椎动脉型颈椎病导致的脑供血不足还会出现晕厥、视觉障碍等症状。
大脑供血不足出现的症状较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伴随症状包括记忆力下降,社交及工作能力下降,对新的事物获得信息缓慢,交流困难等。
慢性脑供血不足初期症状比较轻,但也需要重视,早期发现慢性脑供血不足可以防止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生。老年患者出现头痛头晕肢体麻木等症状及时就诊。
目前椎动脉型颈椎病导致的脑供血不足在年轻人中较为多见,易被忽视。如果出现头痛眩晕、视觉减退、突然晕厥并伴随肩颈酸痛,需警惕椎动脉型颈椎病导致的脑供血不足,需及时进行治疗。
神经科
局灶性癫痫多为年轻人发病,发病时有癫痫脑电图表现,发作时多为一侧肢体或身体某部位的一系列重复抽搐动作,多见于一侧口角、眼睑、手指或足趾,也可涉及一侧面部或一个肢体的远端。
内耳眩晕症多见于中、青年,伴有耳鸣,其发作持续时间长,可达到数天之后逐渐缓解。内耳眩晕症没有脑部功能异常,一般不会伴有头痛。
多见于年轻女性,由低血糖、低血压、碱中毒等生理因素引起的短暂意识丧失,在急性发作前有苍白出汗、肢体无力等前驱症状。
抑郁症和焦虑症有明显的抑郁和焦虑情绪,抑郁症往往伴随对生活没有希望,社交及工作能力受损等。
对于慢性脑供血不足,早期干预对于预防缺血性卒中、血管性痴呆等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积极寻找脑供血不足的病因是治疗脑供血不足的关键。
急性脑供血不足多为血栓或栓塞导致,治疗包括药物溶栓、脑血管支架手术等。此部分内容可以参考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有部分慢性脑供血不足是由于血管狭窄造成的,若发现脑动脉狭窄严重程度达到70%以上时,可考虑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支架置入术等介入手术治疗。
中医认为脑供血不足是由于肝肾不足、气血亏虚,髓海不足为本,痰浊瘀阻为标,精损髓伤、清窍失养为其病机关键。
治疗方法包括补肾平肝活血化瘀法等,针灸及按摩等传统中医技法或能对脑供血不足相关症状产生一定效果。但由于目前大部分中药尚未有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其安全性,故采取中医药治疗时需在中医师或中药师指导下进行,切忌自行服药治疗。
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和对原发疾病的治疗可使脑供血不足症状得到很好缓解,大部分患者预后较好。另外,积极治疗脑供血不足可有效避免脑梗塞的发生。
慢性脑供血不足与痴呆发生有密切关系,并且脑血流下降程度与痴呆的严重程度相关。记忆力下降,认知功能减退等需警惕患者痴呆的发生。
有研究表明脑供血不足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抑郁症焦虑症的精神系统疾病,可能与脑血流不足导致大脑神经递质异常相关。
脑供血不足患者日常需要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和治疗原发疾病,保持规律作息时间,合理膳食以及良好的心情状态都有助于改善因此病引起的症状。
最常需要注意的是谨防患者摔倒,跌伤。患者家属需要积极学习急性卒中相关症状,如患者出现急性缺血性卒中,需要解开患者衣领,保持患者呼吸道畅通并及时拨打急救电话。
如有脑部动脉狭窄或脑部血流动力学异常需定期监测;如果发现严重动脉狭窄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目前对于脑供血不足,医学领域尚未有明确清晰的认识,国际诊断标准中也无此病分类,如果被诊断此病也不用过于着急,积极寻找原发病因是关键,治疗时要谨遵医嘱用药,切不可相信所谓“偏方”、“秘方”,以免上当受骗,耽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