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内容由百度健康医典原创,三审三校
婴儿湿疹(infantile eczema),在临床上也有称婴儿期特应性皮炎,俗称“奶癣”。是由基因及环境等多种内外因素所导致的一种过敏性皮肤病,多始发于2~3个月大的婴儿,常表现为患儿两侧面颊出现对称性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渗液或浸润、肥厚等症状。该病无传染性。
全球婴儿湿疹发病率为10%~30%。在美国,婴儿湿疹发病率在8.7%~18.1%不等。一项针对我国1~12月婴儿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1岁以内婴儿特应性皮炎(婴儿期特应性皮炎又称婴儿湿疹)发病率为 30.48%。
根据皮疹特点可分为两种主要类型:渗出型和干燥型。
该病病因尚未完全研究清楚,主要由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性个人,造成免疫调节失常所致。
父母有过敏性疾病病史,如患有湿疹、哮喘、过敏性鼻炎等都会导致其小孩婴儿湿疹发病概率的明显升高。
孕期经常吸烟或吸二手烟,婴幼儿发生过敏性疾病的风险明显高于无烟环境。
过早添加辅食易导致食物抗原通过肠道黏膜吸收进入体内,导致婴儿湿疹的发生或加重湿疹病情。
过度清洁皮肤会导致皮肤透皮水分丢失增加和水保留降低,导致皮肤干燥,诱发湿疹。
患儿两侧面颊、额部、眉间、头部等区域出现对称性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渗液或浸润、肥厚等症状,个别患儿可发展至四肢、全身。在疾病过程中如接触不良刺激或食用过敏的饮食、频繁用肥皂清洗等均可导致症状加重。
目前按照皮疹特点可分为两种主要类型,不同类型的婴儿湿疹各有其典型表现。
多见于较为肥胖的婴儿。起初皮疹发生于两侧面颊,出现界限不清的红斑,红斑上可见密集针尖大小的丘疹、丘疱疹、水疱和渗液。
渗液干燥后形成黄色且厚薄不一的痂皮,患儿常因瘙痒剧烈搔抓、摩擦患处导致部分痂皮剥脱,显露出有较多渗液的鲜红色糜烂面,症状较重的患儿皮疹可波及整个面部乃至头皮。
多见于瘦弱的婴儿。皮疹常表现为淡红色或者暗红色的斑片,可见密集的小丘疹,无水疱,皮肤干燥无明显渗出,皮肤表面覆有灰白色糠状鳞屑。
常累及面部、躯干部位和四肢。慢性湿疹患儿的皮疹表现可呈轻度浸润、肥厚、皲裂或是血痂。
婴儿湿疹会伴有阵发性剧烈瘙痒,造成婴儿哭闹不止和睡眠不安。严重者继发感染可出现脓疱,导致局部淋巴结肿大甚至全身发热症状。
婴儿湿疹会导致剧烈瘙痒,引起婴儿哭闹不止和睡眠不安,难免造成父母的心急难安。如出现以下一些情况应及时就医:
儿科、皮肤科
该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诸如皮肤组织病理活检之类的辅助检查对诊断帮助不大。因此,在就诊时及时向医生汇报病史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患儿接触部位突然出现的界限清楚的急性皮炎,且皮疹形态多单一,去除发病因素后皮疹能较快消退,根据病史、发病部位及皮疹特征能较容易的与婴儿湿疹进行鉴别。
常见于出生后不久的婴儿。患儿头皮局部或全部覆有灰黄色或棕黄色油腻鳞屑,有时亦累及眉区、鼻唇沟、耳后等处,痒轻。根据皮疹表现较容易与婴儿湿疹鉴别。
痱子在炎热环境中发病,且好发于皱襞部位,如腋下、肘窝。皮疹常表现为密集分布的丘疹或非炎症性水疱,出汗后明显增多,自觉症状不明显,天气转凉后好转,根据发病特点较容易鉴别。
疥疮是由疥虫在人体皮肤表皮层内寄生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皮损常见于手指缝、腕屈侧、小腹、腋窝、阴囊等肢体屈侧皮肤薄嫩处。
皮损为针头大小丘疹、丘疱疹或水疱,搔抓后可有脓疱及黄痂,有时可见疥虫在表皮内穿凿的线状隧道,对于婴幼儿常表现为小水疱或脓疱、湿疹样反应、结节样损害,此时需要与婴儿湿疹进行鉴别。
鉴别要点:疥疮多有一家或集体中多数人同时发病史;体检时注意疥疮常在指(趾)缝、腋下、阴囊处;病程长的病例,皮疹主要出现在腋下及阴囊处。
该病是一种组织细胞异常增生性疾病,典型皮疹特征为群集的红色、褐红色或淡黄红色鳞屑性丘疹,此时易与婴儿湿疹相混淆。
但是LCH皮损可呈紫癜样改变,触之有“砂纸样”感觉,仔细观察可见针尖至米粒大小的表皮萎缩斑,患儿可有发热、乏力、体重减轻,肝、脾、淋巴结肿大、贫血、肺囊肿变、骨质损害等多系统受累,可与婴儿湿疹相鉴别。
目前没有能够完全治愈婴儿湿疹的手段。治疗上主要以缓解或消除临床症状,消除诱发和(或)加重因素,减少和预防复发为目标。对于大部分患儿,主要采取外用药物的治疗,而对于症状很严重的患儿,在医生开出处方后才使用口服药系统治疗。
婴儿着装尽量以宽松、纯棉衣物为主,避免穿羊毛衫等容易导致过敏的衣物,平时父母应注意勤洗、晒婴儿衣物。
正确的洗浴方式对婴儿湿疹的治疗也很关键。在适宜的水温(32~38℃)下洗浴,视情况每日1次左右。另外,肥皂或沐浴露都可能导致皮肤干燥,所以在给婴儿沐浴时,最好只用清水擦洗。
合理选用润肤剂很重要。润肤剂可以增加皮肤含水量、外源性补充皮肤脂质含量,修复受损的皮肤,改善皮肤屏障功能。
润肤剂的剂型很多,如霜剂、软膏、乳剂、油剂和凝胶, 多数软膏中不含防腐剂,对于婴儿湿疹患者来讲,油剂太过油腻不推荐使用。同时需要根据气候、皮损部位及患儿皮损特点在医生指导下合理选择剂型和用量。
在沐浴后,应先在婴儿湿疹部位涂上医生指导用的药膏,再在无湿疹部位涂上润肤剂。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局部外用的糖皮质激素是婴儿湿疹治疗的一线药物。应根据患儿年龄、皮损性质、部位及病情严重程度,在疾病初期选择强度足够的制剂,以求快速控制症状,以后逐渐降低外用制剂强度或选择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维持治疗。
建议病情初期选用足够强度的激素使用1~2次/日,疗程1~2周,然后逐渐调整激素强度、浓度及用量,至每周2次维持治疗。
注意:糖皮质激素的应用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应用,不同部位的用药类型、药物剂量有所不同,药物加量和减量的细节也根据病情有所不同。
这里主要指外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包括吡美莫司、他克莫司,也是婴儿湿疹常用的外用药。它适用于皮肤薄嫩敏感部位的湿疹,如面部、颈部、眼睑。使用该类药物主要的不良反应为初始用药时可能出现的短暂烧灼感。
注意:该类药物说明书适用于2岁以上儿童,目前有临床研究显示3个月以上的婴儿可以尝试使用(超说明书使用),请严格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部分患儿可能存在局部感染的问题,其中以正常皮肤暂驻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更为多见,治疗上多选用外用抗生素软膏,如夫西地酸软膏和莫匹罗星软膏。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在选择中药外敷治疗时,需考虑外用中草药容易导致接触性皮炎等一些不良反应。对中医治疗而言,不同医师或医院选用的中药配方有较大差异,在治疗配方的选择上要多遵循医师建议。
婴儿湿疹目前无根治办法,但其总的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轻。症状轻微的患儿可能有一定自愈性,而少数患者可能长期反复,由婴儿期继续发展至儿童期甚至成人期。
严重者继发感染可出现脓疱等局部皮肤感染,并发局部淋巴结肿大,甚至出现全身发热症状等;严重者由于长期瘙痒导致患儿睡眠障碍,有可能引起生长发育迟缓等。
注意避免各种可疑致病因素,避免过度清洁。
适当增加婴儿户外活动时间,平时注意开窗通风,定期清洗婴儿的玩具及床上用品。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扩大的免疫规划所用疫苗的禁忌证》中未将湿疹作为接种疫苗的禁忌证,湿疹患儿可以按计划接种疫苗以预防相关疾病发生。
而对于接种部位有较严重湿疹时,视情况就医后听取医师建议。对于患有婴儿湿疹且已接种疫苗的患儿,注意观察患儿症状即可。
目前市面上还没有预防婴儿湿疹的疫苗;对于这一疾病的预防更多在于日常生活管理,给予婴儿合理的护理、健康的喂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