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内容由百度健康医典原创,三审三校
高血压也称血压升高,是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压力值持续高于正常的现象 。高血压常被称为“无声的杀手”,大多数患者可在没有任何症状的情况下发病,并且血管壁长期承受着高于正常的压力会导致冠心病、脑卒中等严重疾病。
2018年修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对高血压的定义是 ,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有3次诊室血压值均高于正常,即诊室收缩压(俗称高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俗称低压)≥90mmHg,而且这3次血压测量不在同一天内。而2022年11月颁布的《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推荐将我国成人高血压诊断界值下调为收缩压≥130mmHg和/或舒张压≥80mmHg。
中国高血压调查的最新数据显示,2012-2015年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7.9%,也就是说约每3位成人中就有1例高血压患者,同时患病率趋势总体还在逐渐增高。在最新的调查中还发现,农村地区患病率首次超越了城市地区;藏族、满族和蒙古族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比汉族高;从南方到北方,高血压患病率呈现递增趋势。
高血压在5类人群中易发:
既往《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根据血压升高的水平,可将高血压分为高血压1级(轻度)、2级(中度)、3级(重度)。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属不同的级别时,则以较高的分级为准。
2022年颁布的《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推荐将我国成人高血压患者按血压水平分为1级和2级。
此外,还可分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和单纯舒张期高血压。
高血压并不只是在老年人群中有,按患病群体不同,可分为儿童与青少年高血压、妊娠高血压、中青年高血压和老年高血压。
关于高血压的发病病因,是全世界科学家在不断探索的难题,大部分高血压患者的病因至今仍未明确。既往将这类高血压称为“原发性高血压”,但这个名称已经成为过去式,目前统称为高血压。
在表现为高血压的患者中,5%是由于某些确定的疾病或病因引起血压升高,这被称为继发性高血压,这类高血压可通过治疗导致血压升高的疾病而得到根治或改善。
高血压发病原因不明确,更多谈及其危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年龄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其中70%-80%的高血压发生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随着高血压危险因素聚集,高血压患病风险就会增大。
对于中重度年轻高血压患者若其药物联合治疗效果差时应考虑是否为继发性高血压,是否存在以下疾病而导致的血压升高。
高血压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很多日常行为习惯是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
高钠低钾膳食是我国人群重要的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普通人每天钠盐摄入量为5克,而我国居民平均每天钠盐摄入量为8~15克;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每人每天钾的摄入量为3.51克,而我国人群每天钾的摄入量只有1.89克。
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患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中心型肥胖。超重和肥胖人群的高血压发病风险是体重正常人群的1.16~1.28倍。
高血压的患病率随饮酒量增加而增加,高血压患者中约 5%-10%是由过量饮酒引起的。过量饮酒包括危险饮酒(单次饮酒量:男性41-60 g,女性21-40 g)和有害饮酒(单次饮酒量:男性60 g以上,女性40 g以上)。
人在紧张、愤怒、惊恐、压抑、焦虑、烦躁等状态下,体内交感神经兴奋,从而升高血压。研究显示,精神紧张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正常人群的1.5倍左右。
我国城市居民(尤其是中青年)普遍缺乏体力活动,体力活动不足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其他危险因素还包括年龄、 高血压家族史、合并糖尿病、血脂异常等。近年来,大气污染也备受关注,有研究显示大气中的一些污染物与高血压发病可能相关。
很多高血压患者在感觉不到任何不适症状的情况下,就已发生了无症状的其他疾病,这就是通常说的靶器官损害,所以高血压被称为“无声的杀手”。
其实,高血压有时候会有一些不太特异的症状,比如头部胀痛、阵发性眩晕、胸闷不适、四肢麻木等,这时患者及接诊医生都要警惕是不是早期高血压的信号。
高血压的典型症状包括:头痛、疲倦或不安、心律失常、心悸耳鸣等。
若已达高血压危象(≥180/120 mmHg),患者可发生卒中、视物模糊、意识丧失、失忆、心肌梗死、肾功能损害、主动脉夹层、心绞痛、肺水肿以及子痫 。
不同亚型的高血压有其特殊症状:
当合并其他症状时,高血压的临床表现更为复杂。常见的高血压合并疾病有很多,会有相关的症状表现。
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如果长期得不到控制,可引发多种其他并发症:
其他可能相关的伴发症状包括眼底出血、面部潮红、晕眩。
高血压患者大多没有典型症状,很容易被忽视而没有及时就医。这提示,高危人群要了解高血压的一般症状,一旦有相关不适感,应尽快就诊检查;对于普通人群,在任何看病或体检过程中,一旦提示有血压升高的情况,应引起重视,定期复查,让专业医生对血压升高的情况进行判断。
当出现高血压典型症状或相关可疑症状时,患者应及时、尽快就诊。诊断流程如下:
1. 由专业医生确立高血压诊断,确定血压水平分级;
2. 判断高血压原因;
3. 分析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以及相关临床症状,做出病因和鉴别诊断,评估患者心脑血管危险因素。
一般情况下,高血压患者可服药控制血压,但出现以下状况后,需要及时入院进一步诊治:
2018年修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有3次诊室血压值均高于正常,即诊室收缩压(俗称高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俗称低压)≥90mmHg,而且这3次血压测量不在同一天内,此时可诊断为高血压。
请注意当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属于不同级别时,以符合较高分级的那个为准,即诊断标准宁愿更加严格。
2022年颁布的《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推荐将我国成人高血压诊断界值下调为收缩压≥130mmHg和/或舒张压≥80mmHg。并且说明高血压的诊断可依据诊室血压测量、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或家庭血压监测,如有条件优先选择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但目前还没有全面推行。
高血压的日常就诊科室为心内科或普通内科,复杂症状高血压,可前往有资质的医院专门设立的高血压门诊就医。
一旦考虑高血压诊断,应该进行全面检查与评估,包括病史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遗传学分析、血压测量和靶器官损害评估。
询问家族史、病程、症状、既往史、继发性高血压的线索、生活方式和社会心理因素。
测量血压、脉率,体质指数(BMI)、腰围、臀围,观察是否有库欣综合征面容、神经纤维瘤性皮肤斑、甲状腺功能亢进性突眼征或下肢水肿,听诊颈动脉、胸主动脉、腹部动脉和股动脉有无杂音;触诊甲状腺,全面的心肺检查,检查腹部有无肾脏增大(多囊肾)或肿块,检查四肢动脉搏动和神经系统体征。
基本项目包括血生化、血常规、心电图和尿液分析;其他项目包括超声心动图、高敏C反应蛋白、眼底检查、睡眠呼吸监测等。
要求受试者安静休息至少5分钟后开始测量,取坐位上臂血压,测量位置应与心脏水平。推荐使用经过验证的上臂式医用电子血压计,首诊时应测量双臂的上臂血压,以血压读数较高的一侧作为测量的上臂。
测量血压时,应相隔1-2分钟重复测量,取2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如果收缩压或舒张压的2次读数相差5 mmHg 以上,应再次测量,取3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 。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及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情况者,应该加测站立位血压。站立位血压应在卧位改为站立位后1分钟和3分钟时测量。
该疾病一般临床诊断明确,如果有复杂情况,须经临床医生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判断。
高血压治疗的根本目标是降低发生心脑肾及血管并发症和死亡的总危险。降压治疗的获益主要来自血压降低本身。对普通高血压患者,建议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根据高血压患者的总体风险水平决定是否给予降压药物以及药物治疗方案。
对妊娠高血压患者,治疗的主要目的是保障母婴安全和妊娠分娩的顺利进行,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对轻度高血压患者应强调非药物治疗,并积极监测血压、定期复查尿常规等相关检查。
这里的高血压急性期与其他疾病有所不同,特指在某些诱因作用下出现了高血压危象(≥180/120 mmHg),需要立刻及时降血压并有控制地让血压水平“缓慢”下降。高血压危象的治疗非常复杂,要考虑全身多重因素,患者及患者家属此时应了解其治疗原则,配合临床治疗。
目前关于以多快的速度使升高的血压下降尚无定论,现有的指南多建议除急性脑卒中、肺水肿或主动脉夹层之外,第1小时平均动脉压下降≤25%,随后的2-6小时内,在严密监测血压的情况下,逐渐将血压下降至160/110 mmHg,24-48小时逐渐降至正常。同时应注意治疗过度可导致组织低灌注,从而导致额外的缺血性损伤。
高血压危象治疗一般考虑持续稳定剂量药物的静脉滴注或泵入,常用的药物有硝普钠、硝酸甘油、尼卡地平或拉贝洛尔。
对大多数高血压患者而言,应根据病情,在4周内或12周内将血压逐渐降至目标水平。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血压仍超过140/90 mmHg 和(或)目标水平的患者应给予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2022年颁布的《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指出启动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时间为:
高血压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方面:
常用降压药物包括钙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等五类。指南推荐,这五类药均可作为初始治疗用药,医生会根据特殊人群的类型、合并症选择针对性的药物,进行个体化治疗。优先使用长效降压药物,以有效控制 24 小时血压,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
可单用,也可与其他 4 类药联合应用,尤其适用于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伴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或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周围血管病患者。
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心跳加快、面部潮红、脚踝部水肿、牙龈增生等。二氢吡啶类 CCB 没有绝对禁忌证,但心动过速与心力衰竭患者应慎用。
降压作用明确,对糖、脂代谢无不良影响,限盐或加用利尿剂可增加 ACEI 的降压效应,尤其适用于伴慢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心房颤动预防、糖尿病肾病、非糖尿病肾病、代谢综合征、蛋白尿或微量白蛋白尿患者。
最常见不良反应为干咳,多见于用药初期,症状较轻者可坚持服药,不能耐受者可改用 ARB。其他不良反应有低血压、皮疹,偶见血管神经性水肿及味觉障碍。长期应用有可能导致血钾升高,应定期监测血钾和血肌酐水平。禁忌证为双侧肾动脉狭窄、高钾血症及妊娠女性。
可降低有心血管病史(冠心病、脑卒中、外周动脉病)的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和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糖尿病或肾病患者的蛋白尿及微量白蛋白尿。ARB 尤其适用于伴左心室肥厚、心力衰竭、糖尿病肾病、冠心病、代谢综合征、微量白蛋白尿或蛋白尿患者以及不能耐受ACEI的患者,并可预防心房颤动。
不良反应少见,偶有腹泻,长期应用可升高血钾,应注意监测血钾及肌酐水平变化。双侧肾动脉狭窄、妊娠女性、高钾血症者禁用。
尤其适用于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或伴心力衰竭患者,也是难治性高血压的基础药物之一。
不良反应与剂量密切相关,故通常应采用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可引起低血钾,长期应用者应定期监测血钾,并适量补钾,痛风者禁用;高尿酸血症以及明显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尤其适用于伴快速性心律失常、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交感神经活性增高以及高动力状态的高血压患者。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疲乏、肢体冷感、激动不安、胃肠不适等,还可能影响糖脂代谢。中重度房室传导阻滞、哮喘患者禁用;慢性阻塞型肺病、运动员、周围血管病或糖耐量异常者慎用。
糖脂代谢异常时一般不首选β受体阻滞剂,必要时也可慎重选用高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长期应用者突然停药可发生反跳现象,即原有的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表现,较常见有血压反跳性升高,伴头痛、焦虑等,称之为撤药综合征。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该疾病的中医治疗暂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但一些中医治疗方法或药物可缓解症状,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在医师指导下治疗。
如果高血压伴有血脂异常,应在生活方式改变的基础上,接受积极的降压治疗以及适度降脂治疗。如果尚未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应当从严格实施生活方式干预6个月开始,之后血脂水平还不达标,则考虑药物降脂治疗。如果已有心脑血管疾病,又发现了高血压,应立即启动他汀类药物治疗,必要时联合降胆固醇药物治疗。
如果高血压伴有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医生一般会推荐进行抗血小板治疗。高血压患者长期应用阿司匹林时需要注意:需在血压控制稳定(<150/90 mmHg)后开始应用;未达良好控制的高血压患者,阿司匹林可能增加脑出血风险。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时的血糖目标为:糖化血红蛋白(HbA1c)<7%;空腹血糖 4.4-7.0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或高峰值血糖<10.0 mmol/L。
如果是老年糖尿病患者,或者是容易发生低血糖、病程长、合并症或并发症多的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可以适当放宽。
易发生房颤的高血压患者(如合并左房增大、左心室肥厚、心功能降低),医生会推荐使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物(尤其ARB),以减少房颤的发生。当合并有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的房颤,医生常会按照现行指南进行抗凝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是高血压合并多重危险因素患者心血管疾病预防的基础,当检查提示伴有同型半胱氨酸升高时,应适当补充新鲜蔬菜水果,必要时补充叶酸。
高血压是一种可控制而不可治愈的疾病,需终生治疗,一旦开始药物治疗则不可随意自行停药、换药,否则会使血压再一次升高,甚至难以控制。长期高血压可引发心脏病、卒中、肾功能衰竭、眼底病变甚至失明等严重并发症并威胁到生命安全。因此,高血压治疗要使血压值达标,并实现血压长期平稳,治疗效果好的情况下,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
在高血压的诸多并发症中,高血压伴冠心病的发病率高达83%,大多数高血压患者还会伴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伤。对这两类患者,血压控制目标为130/80 mmHg以下。
高血压还是引起脑出血的重要原因;同时,在降压过程中,还要注意降压速度过快可能导致脑灌注不足,这会进而诱发脑梗死。
生活方式干预在任何时候对任何高血压患者都是合理、有效的治疗,其目的是降低血压、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和临床情况。
所有高血压患者都应该不同程度地参与自我管理,防治高血压要有主动性,服用降压药物要有良好依从性。
有条件的患者可使用经过国际标准认证合格的上臂式自动血压计自测血压,如实记录血压测量结果,随访时提供给医务人员作为治疗参考。
生活方式干预,特别是营养和运动干预对高血压的防治具有重要作用。
表1 常见食物举例
坚持有规律的运动,以有氧为主,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同时注意适度量力,循序渐进。
表2 高血压患者运动建议
高血压患者运动注意事项
高血压患者运动训练的禁忌证
家庭血压监测需要选择合适的血压测量仪器,使用经过国际标准方案认证的上臂式家用自动电子血压计,不推荐腕式血压计、手指血压计、水银柱血压计进行家庭血压监测。
电子血压计使用期间应定期校准,每年至少1次。对初诊高血压患者或血压不稳定的高血压患者,建议每天早晨和晚上测量血压,每次测2~3遍,取平均值;建议连续测量家庭血压7天,取后6天血压平均值进行治疗评估。
如果血压控制平稳且达标,可每周自测1~2天血压,早晚各1次;最好在早上起床后,服降压药和早餐前,排尿后,固定时间自测坐位血压。
详细记录每次测量血压的日期、时间以及所有血压读数,而不是只记录平均值。这样可以在复诊时尽可能地向医生提供完整的血压记录。对于精神高度焦虑患者,不建议家庭自测血压。
高血压患者并不是不能坐飞机,而是要更多注意自己的血压状况。当飞机安全飞行的时候可尝试站起来走动,避免过多进食含盐高的小零食、避免饮酒和服用镇静剂。出行时,需随身携带降压药以备不时之需。
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已高于常人,性生活过程中血压会进一步增高,因此有必要将性生活控制在生理需要的最低限度,避免过度。若出现胸痛、头痛、头晕、气促等现象,应立即停止。
患高血压的女性妊娠后,很容易合并严重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严重威胁胎儿和母体的健康。建议高血压女性患者在备孕前需经过医生的全面评估,一方面要控制血压水平达标,另一方面要调整为服用安全的药物,在获得医学评估许可后方可开始妊娠,并在妊娠期间非常谨慎,密切监测血压,以保证妊娠成功率。
献血时注意血压须低于180/100mmHg。临床诊断高血压并不代表不符合献血资质,但献血并不能缓解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