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有很多银行卡被盗刷案例出现,给当事人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那么,银行卡被盗刷怎么办呢?银行卡被盗刷谁负责?如何避免银行卡被盗刷呢?更多银行卡被盗刷维权知识请阅读本专题进行了解。
目录
2015年1月20日下午,李先生的招*银行卡被分10次转出10.9万元。李先生称,自己的身份证、银行卡等都没有丢失,且未向他人透露过卡号及密码。目前,警方已介入调查。
据李先生介绍,1月20日下午4点50分左右,他的中国*信手机卡出了问题,无法打电话。当晚9点半左右,他在家使用WiFi连接网络,收到10笔交易记录,显示其招*银行储蓄卡在网上银行被分10次转出10.9万元,卡内余额为800多元。李先生随后到西三旗派出所报警。
次日,李先生从招*银行客服处得知,对方使用个人银行大-众版进行转账,无需使用U盾即可登录,转账需用卡号、密码和短信验证码。中国*信客服回应,其电信手机卡在20日下午4点40分左右,被人在安徽省补办,可能是其有效证件遗失。李先生说,他的身份证一直在手中,银行卡卡号和密码也未曾告诉别人,近一年来也未使用大-众版进行转账。
目前,警方已介入调查。
明明卡在身上,却收到了钱在异地被人取走或消费的短信。近年来,这种银行卡被盗刷的案件数量日益上升。
借由银行卡复制器等高科技作案设备,曾经最安全的银行账户被不法分子轻易洞穿。银行卡被盗刷后,市民如何留存证据?如何防范?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银行要负全部责任;什么情况下,储户要为自己的责任买单呢?
案件一
卡给妹妹用被盗刷
储户也得担责
去年1月,曹某的借记卡被人转账和取现合计44万元。银行卡被盗刷后,曹某在银行定制的短信也没有通知账户变动,直到去年2月她发现银行卡不能用时才报警。民警调查发现,盗刷现场在广东湛江。从监控上,民警发现了
明明银行卡就在身上,却只能眼睁睁地看卡上的钱被一笔一笔转走,遭遇银行卡被盗刷怎么办?做为储户,如何才能自己的损失?本文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银行卡被盗刷的维权步骤,希望能帮助有需要的人。
银行卡被盗刷的维权步骤:
1.、一旦遭遇盗刷,第一时间冻结银行卡止损。
2、迅速携带银行卡去最近的派出所报案,以证明你人和卡都在本地。
3、去银联调取刷卡记录,证明盗刷地是外地,你不可能在该处。
去银行调出流水记录,在流水中勾出你认为不是你支出的那一笔或几笔交易让银行查是什么类型的交易,是ATM取钱还是柜台取钱,或者是POS消费,或者网上转出(银行的系统是能区分这些交易的性质的,但不能查出具体
结案证明怎么开 2025-02-14
开具结案证明通常需要以下步骤: 1. 准备相关材料:一般需准备案件的相关卷宗、判决书、裁定书等法律文书,以及与案件结案相关的其他材料,如执行完毕的证明等。 2. 联系办案单位:前往办理案件的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办案单位,找到负责该案件的工作人员。 3. 提出申请:向工作人员说明来意,提交准备好的材料,并填写相关申请表格,申请开具结案证明。 4. 审核与开具:办案单位会对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确认案件确实已经结案。审核通过后,会为你开具结案证明,并加盖单位公章。 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案件在开具结案证明的具体要求和流程上可能会有所差异,建议在办理前详细咨询办案单位。[详情]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怎么判 2025-02-14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本身已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节,而致人死亡这一结果又使其罪责更为严重。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此类案件,会综合考虑逃逸的情节、导致死亡的原因、肇事车辆的类型等多种因素来确定具体的量刑。例如,逃逸过程中对被害人的救助情况、是否存在其他违规行为等都会影响最终的判决。同时,对于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案件,司法机关会秉持公正、严谨的态度进行审理,以维护法律的尊严和受害者的合法权益。[详情]
交通事故致人死亡后逃逸判几年 2025-02-14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交通事故致人死亡后逃逸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 在司法实践中,具体的量刑还会综合考虑诸多因素,如逃逸的具体情节、是否积极抢救被害人、是否取得被害人家属谅解等。如果有自首、立功等情节,可能会在量刑上予以从轻或减轻处罚。总之,交通事故致人死亡后逃逸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必将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详情]
假冒公司员工会承担什么法律后果 2025-02-14
假冒公司员工可能会承担多种法律后果。 1. 民事责任方面,若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需承担赔偿责任,包括因假冒行为导致的合同违约、商业信誉受损等而产生的经济损失。 2. 行政责任上,可能会受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等相关机构的处罚,如罚款、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等。 3. 刑事责任方面,如果假冒行为情节严重,可能构成诈骗罪、伪造公司印章罪等。例如,通过假冒身份签订合同骗取财物,就可能触犯诈骗罪;伪造公司印章用于假冒行为的,则构成伪造公司印章罪。总之,假冒公司员工是一种违法行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