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不治理,真不一样!”聊起村子的变化,建德三都镇镇头村村民许师傅打开了话匣子,“过去村子里污水随意排放,水面上总能见到绿色青苔和白色泡沫,臭气熏天,如今有了农污处理终端,村里的河水变清了,空气也更清新了!”
令许师傅点赞的改变,得益于当地积极推进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而这背后,离不开杭州农污“红色指导员”的努力。
去年4月以来,杭州全面推广实施农污治理工作全生命周期“红色指导员制”,全面构建市、县、镇、村四级指导员队伍,切实帮助和提升基层农污治理水平。目前,全市农污“红色指导员”队伍已有5700余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探索农污综合治理新路径。
创新“终端设施环境融合”模式 推动“邻避”变“邻利”
道路干净整洁、房屋排列有序、溪水清澈见底……夏末初秋,漫步镇头村,一幅人和村美的水乡画卷展现在眼前。
不过,私搭乱建和农污治理也曾困扰镇头村的发展。
“乡村要发展,美丽环境是名片,更是竞争力。”正是基于这样的清醒认识,镇头村通过“拆、改、用”结合,拆除了村内3800多处违建,将精美壁画、小木偶、艺术柴堆等装点在街巷阡陌,大大提升了村庄风貌。
“但农村污水治理仍是个大难题,不知从哪干起。”拆改有了成效后,镇头村党总支书记余永荣又有了新难题。不过很快,他的苦恼迎来了转机,“村里来了农污‘红色指导员’,为我们出谋划策解难题。”
为了推进镇头村的农污治理工作,三都镇镇级农污“红色指导员”葛伟下了很大功夫。
“我们在实地走访中发现,不少村民由于担心农村污水处理终端站有异味,虽然支持村里建设,但排斥设置在自家周边。”葛伟介绍说,如何让“邻避”不再,解开群众心结,是镇头村农污治理工作推进中“最难啃的骨头”。
为破解难题,葛伟带领设计团队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踏勘与调研,最终决定采用“终端设施环境融合”模式——即充分结合村落整体环境,通过对终端设施进行布点造景,因地制宜打造融合乡村风貌、文娱功能的实用型亮点终端,与村庄周边环境完美融合。
比如镇头村的污水处理终端,充分结合了“镇头大队”村庄特色,被打造成梦幻、童趣的景观花园式“河谷净水公园”。
“整个终端不仅没有印象中污水的脏乱和臭气等,还建得充满童趣,小鹿、小矮人、蘑菇屋等点缀其间,小朋友很喜欢在这边玩耍。”余永荣表示,“河谷净水公园”成为村庄又一旅游亮点,人气渐增,如今村内有民宿床位60余个,年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村旅游收入超300万元。
农污“红色指导员”服务各地农村污水治理工作,需要储备更多专业知识。为此,杭州积极开展农污“红色指导员”业务培训,组织技术帮扶、指导服务等活动,提升各级农污“红色指导员”技术水平。
参与培训后,葛伟在镇头村设立了“农污学习角”“农污联络牌”,举办农污讲座、摆摊宣传,走村入户进行讲解……“久而久之,村民的意识提升了,这样才能实现农污治理长效管控。”
因地制宜深化实践 “红色指导员制” 打造鲜活“治污”样本
在葛伟的带领下,作为农污治理工作全生命周期“红色指导员制”的试点村,镇头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也为杭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提供了参考样本。
这并非个例。随着农污“红色指导员制”在全市铺开、深入实践,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治污”故事,在田间地头不断发生。
“有事情就找马亮。”在临平区运河街道费庄村,说到农污治理,村民嘴边总挂着这句话。
马亮是临平区镇街级农污“红色指导员”。“之前村民对村里环境意见很大,反映污水横流、河道又绿又臭。”通过走访,马亮发现费庄村大部分区域污水处于散排状态,雨污水混接现象严重,污水收集率较低,此外,以前建设的三格自下渗式化粪池,因土壤板结导致渗水能力减弱,引发化粪池溢流。
推进费庄村农污治理项目,迫在眉睫。
为了加速项目建设,马亮坚持与村民面对面交流,耐心倾听群众诉求;遇到工程技术难题,就积极创新,寻求解决之道。如面对费庄村农污治理项目中临河农户多、开挖无空间、道路狭窄、地势不平等复杂情况,马亮积极调研真空负压排水系统在农污治理中的实用性、可行性,“目前已完成可研性方案评审。只要能解决费庄村的难题,我们就该大胆尝试新技术!”
在钱塘区河庄街道三联村、新围村和江东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中,钱塘区河庄街道的农污“红色指导员”身兼多职,发挥了大作用。在项目设计初期,农污“红色指导员”带领设计团队走家访户,了解村民诉求,因地制宜完善项目设计;在项目施工期间,农污“红色指导员”化身监督员,对在建项目进行检查,确保项目顺利完工;在后期运维中,农污“红色指导员”开展日常巡查,为设施正常运转保驾护航。
按照市建委统一部署,淳安县也积极组建县、乡镇、村三级农污“红色指导员”队伍,目前全县共有“红色指导员”1616名。
屏门乡有44名“红色指导员”,他们定期开展污水处理设施巡查,及时发现问题并组织整改,已然成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哨兵”。“农污‘红色指导员’对项目的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对工程出现的质量问题、进度滞后等进行限期督办。”淳安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农污“红色指导员”的带动下,文昌镇、临岐镇、浪川乡、屏门乡等地对污水处理设施均进行了改造提升,同时进一步提升了群众对农村污水治理工作的知晓率和满意度。
“农污治理工作全生命周期‘红色指导员制’是杭州在农村污水治理领域的又一创新实践,可以有效解决技术和专业人才支撑不足、治理技术模式单一、因地制宜结合不足等问题。”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不断破解农污治理深化迭代中遇到的瓶颈,持续探索“农污零直排村”建设新模式、新路径,加快实现“水更清、地更肥、景更美、百姓更富”的治理目标,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见习记者 朱柯霏 通讯员 杭建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