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政部、全国老龄办、中国老龄协会等1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老年阅读工作的指导意见》,列出扩大老年读物供给、加强数字资源建设、优化老年阅读环境等8条工作举措,进一步释放保障老年人基本阅读权益,满足老年人阅读需求的明确信号。
阅读是老年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中国老龄协会此前发布的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基本数据公报显示,2021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读书看报的比例为23.9%,且这一比例仍在持续提高。
但相比近年来出版市场趋之若鹜的绘本、注音本等儿童读物,适合老年读者的大字本、有声本等银龄读物依旧凤毛麟角。对此,《指导意见》明确鼓励图书、报纸、期刊等出版单位,按照老年人需求分层分类优化出版结构,增加老年读物优秀选题策划和老年主题出版;鼓励公开出版发行的图书、报刊配备有声、大字、电子等无障碍格式版本等一系列举措。
另据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其中新增的742万网民中,50-59岁、60岁及以上群体分别占到15.2%和20.8%,合计占比超过三分之一。但相比短视频等内容供给,适合老年阅读的数字读物依旧不足,不少网站和平台还存在“数字鸿沟”“数字陷阱”,对老年人很不友好。《指导意见》也明确鼓励各类数字阅读平台、相关互联网网站、移动互联网应用等做好适老化改造,开发专为老年人阅读服务的平台和应用。鼓励各类出版单位、数字阅读平台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数字阅读资源建设,加快开发电子版、有声版老年读物等举措。
由于长久以来形成的阅读习惯,纸质书依旧是老年人最主流的阅读方式。但随着消费、阅读等场景的变迁,以及老年人自身特点,老年读者在找书、买书、借书等方面依然存在不少门槛。破解痛点的关键,仍在推进供给下沉、服务上门。《指导意见》也提出优化老年阅读环境的具体举措。比如,在图书馆等公共阅读空间打造老年人线上线下借阅通道,探索提供送书(邮寄)上门等软服务。鼓励社区书屋、农家书屋和职工书屋以及各类养老服务机构配备专门的银龄书架,打造老年人阅读、休闲、养生、会友的多业态叠加复合空间等。
阅读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值得相伴一生的精神体验。老年读者有着饱满的人生阅历、丰富的社会经验、稳定的消费能力,对于阅读的需求更加纯粹、投入阅读时间更显珍贵、对于品质阅读的追求也更加迫切,值得全社会的共同重视。
期待各级公共文化机构、相关行业从业者和社会各界把握机遇、深度参与,精准研究老年阅读需求,从线上、线下等不同场景入手,一起把银龄读物办得更细、更好。(评论员 陈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