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7月9日电(记者李平)上面千条线,基层一根针。基层是服务人民群众的“一线堡垒”。面对基层文山会海多、报表报告多、指标考核多等问题,杭州市委社会工作部今年4月全面部署筑牢为村(社区)减负“防火墙”工作。自工作开展以来,全市上万块“牌子”走下墙头,基层干部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也减了不少,基层干部的精力也更多投入到为民办事解难之中。
上万块“牌子”走下墙头
过去,杭州市富阳区富春街道百合社区屋里屋外挂了上百块牌,墙上的牌子形形色色,林林总总,蔚为壮观。随着“滥挂牌”整治行动的全面铺开,如今,多余的牌子被悉数摘下,墙面恢复了原有的清爽和整洁。
百合社区是一个新社区,这几年争先创优,先后完成了防灾减灾、巾帼文明示范岗、5A级工会等30多项创建工作。荣誉的背后,随之而来的却是大大小小的牌子上墙。
“我们原来有功能性标牌48块,各类规章制度191块,不少居民来社区反映,墙上看着眼花缭乱。”百合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王伟萍表示,在全市“滥挂牌”的整体整治态势下,社区按照相关要求,功能性标牌和各类上墙的规章制度大幅摘除,“我们社工再也不用忙于应付每块牌子背后的指标考核、材料报送、工作留痕等一系列要求了。”
王伟萍说,墙上的牌子虽然少了,但社区的工作事务更加明晰了。“现在我们把很多职责交还给职能部门,自己也有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走访居民群众和提高办事效率上。”
百合社区是杭州“滥挂牌”专项整治行动中的一个生动缩影。今年4月,杭州市委社会工作部全面规范村(社区)办公服务场所室内外挂牌和上墙制度。截至目前,全市共清理对外悬挂的标牌标识1万余块,清理内部功能性指示牌4万余块,清理上墙制度8万余件,让办公服务场所“更敞亮、更亲民”。
防止网格工作“箩筐化”
“上报数量要求取消了,不再随意考核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也少了,我们开展工作更加专注高效、得心应手了……”谈起基层减负,活跃在服务群众第一线的网格员们感慨良多。
在杭州市上城区凯旋街道金秋花园社区工作了近4年的网格员李雅琴深有感触:“以前要求上报一级事件量,还要完成上级给的转发、打卡、推广任务,一天忙下来,百分之七八十的时间都在应付这些,走访居民的时间少之又少。”
针对网格事项繁冗、部分网格事项超出网格员能力范畴等问题,杭州市委社会工作部从厘清网格工作事项清单着手,大刀阔斧地出台了《杭州市网格事项正面清单》和《杭州市网格事项负面清单》,避免网格工作“箩筐化”。
“现在一级事件上报量取消了、应用小程序的签到打卡也不作要求了,微信工作群、QQ工作群全部清除,钉钉群也从原来的20来个减到了5个,还有很多让人‘头疼’的指标性数量考核都成为了过去时,我们网格员也有了热情和干劲去主动发现高价值事件,用心用情用力去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李雅琴说。
在基层减负推进中,杭州清理优化网格工作事项,将网格事项大幅“瘦身”至19项。同时,把本应由职能部门承担、以提供服务为名转嫁给基层、专业性或技术性过强的57项事项挡在了“防火墙”外。
基层干部有了“负重”反馈渠道
人少、事多、责重,“小马拉大车”现象加重了基层负担,影响了治理效能。如何治“超载”解“重负”,助力“小马”轻装上阵跑出“加速度”?
杭州市委社会工作部出台以《筑牢为村(社区)减负“防火墙”工作方案》为纲领,以村社履职事项、基层事项准入管理规范等为配套的“1+9”文件,厘清了村社职责边界,建立了长效机制,一方面做到了“为车减负”,让村(社区)干部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也实现了“为马赋能”,推动资源下沉,做到给责任、也给权力;给工作、也给工具;给担子,也给温暖。
为了推动为村社减负见行见效,杭州系统构筑“事前准入、事中监测、事后处置”三道关口。
在“事前准入”关口,除正面清单外,对需新增布置到村(社区)、网格的工作事项实行“凡进必审”,做好源头管控。在“事中监测”关口,通过建立“线上+线下”“主动+被动”的监测渠道,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在“事后处置”关口,建立“一提醒、二通报、三处置”工作机制,对违规问题进行交办、整改和处置。
线上,通过“减负在线”收集村社干部反映的问题线索;设立全市“减负专线”,一个电话、一周7天面向城乡社区工作者、网格员开放,匿名征集违规问题线索,及时掌握村社减负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线下,杭州在全市不同类型的镇街、村社中建立了100个基层观测点,这些观测点就像减负行动中的“眼”和“耳”,全面动态掌握减负落地情况。
杭州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杭州市将以钉钉子精神,持续聚焦“减负”和“赋能”两大环节,督促落实好村社减负各项政策措施,推动村社减负和高质量发展有机结合,让实实在在的减负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村社干部和人民群众。(参与采写:吴强、何利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