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丝路文化长廊丨守护“东方微笑”-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10/28 18:35:57
来源:新华社

走近丝路文化长廊丨守护“东方微笑”

字体:

  西秦岭支脉小陇山深处,一座形似麦垛的山峰坐落于群山之间。其上数以万计的造像穿越历史,诉说着一段历久弥新的传奇。

  云雾笼罩中的麦积山。新华社发

  图为麦积山石窟摩崖大佛(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多蕾 摄

  这里是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的麦积山石窟。1600多年前,笃信佛学的后秦皇帝姚兴在此开凿了第一座洞窟。此后,十多个王朝接力营建,造就了这一留存大小窟龛221个、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画1000余平方米的“东方雕塑陈列馆”。

  图为麦积山石窟第121窟前壁的菩萨与弟子造像。新华社发

  麦积山石窟保存的造像以彩塑为主,全面展示了我国古代彩塑发展演变过程。因有许多灵动多姿、各有特点的微笑塑像,也被叫作“微笑佛国”。

  图为麦积山石窟第062窟正壁的佛与菩萨造像。新华社发

  其中,第133窟的小沙弥最为“出圈”。高度不足1米、仿似10岁孩童的他眯着双眼,嘴角上扬,烂漫却不失优雅的“东方微笑”,触动无数游客的心。

  这是麦积山石窟第133窟小沙弥立像,因微笑迷人,被誉为“东方微笑”。新华社发

  一抹“微笑”跨越千年,如同写满历史的信笺,等待后人开封品读。

  1941年,天水学者冯国瑞对这一隐没于荒草中的“丝路遗珠”进行初步考察探索。自此,一度危岩满崖、洞窟凋敝的麦积山石窟迎来近一个世纪的接力守护,尘封其中的中华文化之美再次熠熠生辉。

  图为冯国瑞绘制的麦积山石窟全景。新华社发

  20世纪50年代,常书鸿带领的西北考察团、吴作人带领的中央考察团先后对麦积山石窟进行详细勘察,一大批考察成果相继公布。

  1953年,麦积山文物保管所成立,麦积山石窟进入有效管理时期。此后,麦积山石窟入选国务院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麦积山文物保管所更名为天水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越来越多文保工作者来到这里,投入栈道建设、崖体加固、壁画彩塑修缮等工作。

  麦积山石窟早期塑像修复。新华社发

  牟常有是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首批文物修复师之一,在他心里,每尊塑像都有生命。“看到塑像‘生病了’,就想千方百计治好。作为石窟保护人,我们最希望的就是看到麦积山石窟‘微笑永驻’。”这是麦积山石窟文保工作者共同的执着。

  麦积山石窟东崖大佛修复前调查。新华社发

  麦积山山体加固工程。新华社发

  从历时8年完成麦积山山体加固工程,到深入洞窟抢救泥塑、壁画,治理渗水“顽疾”,近40年来,麦积山石窟保护方案不断完善,50余个洞窟获得保护加固,200余身塑像、200余平方米壁画得到修复。

  工作人员对麦积山石窟第9窟塑像眼部进行修复。新华社发

  2017年,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整体划归敦煌研究院管理,涉及栈道、洞窟门窗、文物本体修复和数字化保护、考古报告、安全消防等方面的文保工程项目加速开展。

  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正在核对考古报告测绘图。新华社发

  “我们完成了麦积山石窟考古报告体例和样稿的初稿编写工作,利用数字化测量、碳十四测年等技术,以文字、数字化测绘、图版、影像等形式,记录石窟所有文物信息,并展开初步复原和对比研究。”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张铭说。

  在麦积山石窟一角,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洞窟文物本体巡查。新华社发

  如今,麦积山石窟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遗产点之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各类大型论坛、展览在此举办,越来越多中外游客、研学团队登上栈道,在与塑像的“对话”中感受跨越历史的文化共振。

  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数字中心主任董广强表示,他们正对主要洞窟进行整窟三维扫描并存档。“有朝一日,穿越千年的‘微笑’,将在数字世界里得到永生。”他说。

  策划:宋常青 姜伟超

  记者:王紫轩 多蕾

  学术指导单位: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

  图片来源: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 新华社甘肃分社

【纠错】 【责任编辑:吴京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