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扬帆,乐见后浪”
本期《扬帆者》
新华社记者张扬带你走近画家徐里
感受中西方艺术的融合之美
上世纪八十年代,油画专业出身的徐里开始思考“油画中国化”的问题。从雪域高原到河西走廊,从武夷山到黄河第一湾,辽阔山河的许多角落都留下了他追寻美的足迹。他把艺术与生活交织,将西方油画技法与东方美学神韵相融。
西方油画与中国文化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画家如何找到创作的灵感源泉?他又如何看待人类创作与AI生图?新华社记者张扬对徐里进行了专访。
Part1: “我一直在寻找中国式的油画表现形式。”
徐里工作室里,摆满了他在不同阶段的作品,从具象到抽象,从国外写生到中国山水,徐里一直在思考:该如何在油画的语言语境之下,体现中国文化?
经过多年探索,徐里告诉我们,关键就是要坚守一个不变的内核——体现中国精神、中国境界和中国气派。油画中承载的是中国元素,通过西方油画技巧表达的是中国式审美。
Part2:“去体验、去感受,所以有了爆发式灵感。”
对景写生是徐里的重要创作方式之一。读研究生时,徐里便经常去西藏、甘肃、青海等地采风写生。他坦言,感受生活是既痛苦又快乐的。
回忆起自己三进西藏的写生经历,徐里难忘藏民的勤劳朴实与高原的壮美景色。这些体验,都推动了获奖作品《天长地久》创作时的灵感爆发,也成为他日后提出“油画中国化”的缘起。
Part3:“艺术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创新创造。”
除了创作,徐里还有着丰富的美术教学经验。他认为,美育是一个民族富有创新性、创造力的关键所在,“教孩子画画,第一不能批评,第二不能教他怎么画”。
而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向艺术发起的挑战,徐里直言“不怕AI”,因为它缺乏创作过程中的偶然因素,也没有画家的思想情感和追求。
徐里深信,要画好一幅作品,不仅要“走进去”,还要“走出来”。“走进去”,就是走进古今中外、走近名家大师,而“走出来”,就是将时代的特色创造性地体现在作品中。
将创作扎根到生活里
绽放于中西融合的广阔天地中
在“走进去”与“走出来”之间
艺术探索永无止境
出品人:孙志平 储学军 钱彤
监制:樊华
统筹:马轶群
制片人:张扬
策划:马原驰
撰稿:赵世通
导演:李桢宇
编导:麦凌寒
新媒体编导:宋育泽
执行制片:王妍清
记者:张扬 李桢宇 赵世通 马原驰 麦凌寒 宋育泽 鄢雨然(实习) 陈敏扬(实习) 曾旭东(实习)
动画:李锐杰
调色:张忠杰
鸣谢:
国家大剧院
新华社张扬工作室制作
新华社音视频部
新华网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