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和居的经营智慧
文/李宝臣
编辑/胡艳芬
北京的广和居是晚清到民国初期的一家颇受仕宦文人青睐的名饭庄。
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说,“广和居在北半截胡同路东,历史最悠久,盖自道光中即有此馆,专为宣(武门)南士大夫设也。其肴品以炒腰花、江豆腐、潘氏清蒸鱼、四川辣鱼粉皮、清蒸干贝等脍炙人口。故其地虽隘窄,屋宇甚低,而食客趋之若鹜焉。”陈育丞《北京往事谈——饭馆》讲,当时京官中有些善于烹调的南方人,多向该馆传授心法,制作一些特殊的菜。如五柳鱼(即西湖宋嫂鱼)传自陶凫芗,叫作“陶菜”;又有“潘鱼”传自潘炳年;“吴鱼片”“吴伞蛋”传自吴均金;“江豆腐”传自江树畇。
陶凫芗,江苏苏州人,嘉庆十三年(1808)进士,官至礼部侍郎。陈文说“五柳鱼即西湖宋嫂鱼”,似有不妥。五柳鱼与宋嫂鱼实为两种不同菜肴。五柳鱼并非纯杭帮菜,还有京式、川式等多种。杭州的五柳鱼又称东坡鱼,系鲜鱼收拾干净后鱼身上划五刀,入水煮熟或装盘蒸熟,另以姜丝、笋丝、火腿丝、口蘑丝、红辣椒丝烹炒勾汁浇上。
宋嫂鱼即西湖醋鱼,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讲,“西湖醋溜鱼,相传是宋五嫂遗制”。以草鱼烹制,做法与五柳鱼相近,但勾汁只用藕粉与糖醋。实际上,“陶菜”既非宋嫂鱼也非五柳鱼,而是清蒸白菜瑶柱(即干贝)肚块。
潘炳年,福州长乐县人,同治十年(1871)进士。潘鱼系用酱油、香菇、羊汤清蒸鲤鱼,取鱼羊鲜之意,因食客多有不喜羊膻气者,故改用鸡汤或高汤。清魏元旷《都门琐记》谓,“广和居之潘鱼、辣鱼,色目之佳者曰芙蓉鲫鱼”。
吴均金,江苏苏州人,官至内阁中书。在京有菜圣之名。“吴鱼片”是否为今人所说的炒鱼片,不好定论。昔日北京食用鲤鱼较多,《调鼎集》记,烹制“鲤鱼片”是将鱼切片略腌,加烧酒、汁肉卤、醋、葱、姜烹。
“吴伞蛋”中的“伞蛋”即散丹,系汤泡羊肚之类菜肴。夏仁虎《旧京琐记》说,崇文门外“打磨厂口内有三胜馆者,以吴菜著名。云有苏人吴润生阁读,善烹调,恒自执爨(cuàn,炉灶之意),于是所作之肴曰吴菜”。
江树畇,江西弋阳人,光绪三年(1877)进士。江豆腐似是腐乳烩鸭条与豆腐条的羹肴。
广和居本是普通鲁菜馆,为何以官员食客传授的江南各省菜肴而闻名?这就是经营者的智慧,抓住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历史机遇。
清顺治五年(1648)八月,北京实行旗汉分住内外城政策,内城原住民与工商娱乐餐饮诸业全部迁到前门、崇文、宣武三门以南区域。由此内外城的习俗与文化氛围,发生巨变。时宣武门以南区域居住着大量非旗籍官员、士子、文人,其中多是南方人,因之形成宣南仕乡文化现象。
广和居所处之地,南方各省会馆林立,除胡同内的江苏会馆、四川潼川会馆、湖南浏阳会馆外,周边还有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粉房琉璃街的新会会馆、宣武门外大街的江西会馆、烂缦胡同的湖南会馆、虎坊桥的湖广会馆、孙公园胡同的安徽会馆等。
今日不论贫富,在外吃饭乃再平常不过,饭店经营无论档次高低皆能生意兴隆。昔日却不同,若想业务兴旺,必要盯住有较高消费能力的群体与有限的流动人群。当时交通不便,广和居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正处在汉官群体与流动人群包围之中。流寓人口离开乡土,不免强烈思念家乡味道。广和居牢牢抓住商机,方才会上演趋之若鹜之市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