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矢腾空射青云——大放异彩的中国古代弓弩箭 -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11/14 17:25:10
来源:中国国防报

箭矢腾空射青云——大放异彩的中国古代弓弩箭

字体:

  汉三棱铜镞(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

  20世纪6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山西朔州的峙峪遗址发现一批石镞和大量野马化石,证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已使用弓箭狩猎,同时表明箭与弓是同时代的产物。弓箭被发明后,就成为古代火器诞生前,古人乃至军队中无出其右的远射兵器。箭是一种靠机械力投射远处目标的兵器,根据投射装置不同,可大致分为弓箭和弩箭,其主要区别在于长度,构造及制造原理并无区别。

  箭又称“矢”,也称“箭矢”,起初人们称木制杆的为箭,竹制杆的为矢,因本就是同类,后来不再作区分。箭通常由箭头、箭杆、箭羽和箭尾4部分组成。箭头又叫“镞”,在原始社会就有了石镞、骨镞和贝镞,直至箭头材质被铜、铁取代。箭头平均长度5厘米左右,虽有不同形制,但设计均以射入物体内难以拔出为原则。商朝时期的铜箭头三角形扁翼有脊,箭头入体后两翼的倒刺会牢牢钩住合拢的伤口难以拔出。战国时期出现的新式三棱翼铜镞,使箭即使拔出伤口也难以愈合。秦朝的箭头添加有毒金属“铅”以实现“渗毒”功能,且在表面使用氧化铬技术令箭头历久常新。西汉冶铁业发达,全铁制镞问世。从魏晋至隋唐,箭头逐渐向更硬更长发展,以便穿透日益精良的铁甲。宋朝以后,箭镞种类得到细化,出现了铁脊箭、锥箭等造型多样的箭头。箭杆取材以质轻韧性强为原则,质地好的竹、木为首选。南方箭杆多为竹,北方则常用柳、桦等木料制成。箭杆末端削槽为箭尾,用来挂弦。箭羽安装在箭的末端确保箭稳定飞行。箭羽的选材以鹫、鹰羽为上成,雁、鹅羽次之。

  “两军相遇,弓弩在先。”说的就是箭的典型用法,即两军近战前以弓弩群射箭雨,大面积压制和消耗敌军。这种用法最具代表性的战役,当属浚稽山之战。天汉二年,5000汉军在浚稽山被匈奴3万骑兵围攻,李陵用战车围成营寨,率步兵在营外布阵,前排手持戟、盾,后排手持弓、弩迎战。李陵军靠着强弩箭雨,打得单于不得不另召集8万援军围剿,形成10余万骑兵围剿不到5000步兵而久攻不下的态势。

  随着历史发展,古人对箭的开发不断创新。比如,宋军两次北伐辽国,在攻城时就使用了一种由三弓床弩发射的类似于标枪的箭,名为“踏橛箭”,其射出后成排钉在夯土城墙上,供士兵踩踏攀爬。明朝时期箭的使用开发更是到达巅峰。据《武备志》记载,明朝的箭矢可配合火药桶,一次可发射几十上百支箭,如“火龙箭”“一窝蜂”“百虎齐奔箭”等兵器。此外,明军还发明了绑缚燃烧物、爆炸物的“石榴箭”“三飞箭”等箭矢。到了清朝,这些配合火药使用的方法没有得到进一步创新,随着近代枪械的大规模使用,弓弩箭矢逐渐退出军事舞台。(曹波)

【纠错】 【责任编辑:王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