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书香尧治河

A-   A+
发表时间:2024年11月11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尧治河景区秋色。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田悦 通讯员 陈泉霖 谢勇 摄)

尧治河村的尧帝寻子雕塑。 (湖北日报通讯员 袁俊耀 摄)

尧治河村举办龙文化节及舞龙队邀请赛。 (湖北日报通讯员 杨韬 摄)

何处尤重书香气?百山深处尧治河。

你能想到吗?一个至今不到700人的小山村,竟办有10个博物馆、纪念馆,拥有1家藏书3万多册的书院,印刷出版1份村报,拍摄出1部电影、多部纪录片,陆续编撰出版20余本书籍,家家有书屋,老少爱读书……

斑斓秋色中,随省三农问题研究会领导赴保康调研,穿过一道道隧洞,沉入到“两河四湾五沟汊,六匹梁子岭与峡”的马桥镇尧治河村。下车,我们即被迎面的大幅标语吸引,三行大字:“昨天靠精神,今天靠发展,明天靠文化”。小小山村,直接把文化当作持续进步、不断提升之原动力,这头脑、眼光、胸怀、魄力,卓越不凡!甫坐定,操起带着油墨香的《尧治河》村报,又见每一期的头版上,均有通栏“文化兴村、旅游强村、以德立村、依法治村”栏题。在经济发展迅猛的当今时期,自觉将文化的地位放在了首位,了不得呀。

深入了解,我们更敬佩尧治河。

尧治河的昨天,挖山不止,的确靠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流血牺牲,不惧艰难险阻,毫不夸张,他们创造了世间奇迹。

尧治河,地处襄阳、十堰、神农架三地交界处,平均海拔1400多米,村委会所在地1700多米,属典型的高寒山区。尤其是地形极为恶劣,峰峭谷深,全村村域面积33.4平方公里,几乎没有成片耕地,除了依山傍溪蜿蜒崎岖的步道没有一条大路,到镇上也得走上一整天。历史上160余户人家零星蜷缩在两条极狭窄的峡沟里,“吃的洋芋果,烤的疙瘩火,走的羊肠道,住的破草房。四月雪,八月霜,六月早晚寒气凉,一家老少烂衣裳”。直到上世纪80年代,人均口粮也只有不到300斤,人均收入不到100元。穷呀,苦呀。出路在哪?

改变发生于1988年。这年9月,青年党员、民办教师孙开林应村民力邀,辞去教职回村担任“领头雁”。“要苦先苦党员,要死先死干部!”孙开林掷地有声。他把这句话写在石头上,刻在人心上。群雁高飞头雁领,一马奔腾万马欢。在他带领下,全村男女劳力顶风冒雪,靠铁锤、钢钎劈山修路,“以愚公为榜样,以生命为代价”,当年11月,修通了松树扒到戴家湾全长500米的第一条车道,并拿到第一笔1万元的矿石销售定金。接着,又全凭人力,蚂蚁啃骨头一般,打通戴家湾至梨花山3000米公路。

从此,边凿山打隧洞、开路,边靠土法采掘磷矿石,利用办矿获得的收入再持续修路。到2018年底,全村共凿出20多处隧道,修建桥梁28座,公路网基本形成,累计投工33.6万人次,完成土石方132万立方米,在没花国家一分钱的情况下,硬生生在深山峻岭悬崖峭壁间打通136公里村级公路。

我们翻阅村志,记载有章祖福等3人先后为之献出生命,郑光英等5人因伤致残。在修路、挖矿的过程中,为加快筹集资金,孙开林带领大家兴办小水电。1996年农历正月初六,开始在高峡深涧的马面河上筑坝,全村党员干部与村民日夜奋战,后又陆续建成5座小水电站。有了电,路通了,继之大规模开采磷矿石。从铁锤钢钎、筐装人拖一步步改变到现代化机械掘进、智能化施工管理,累计掘进20多万平方米的矿洞,采运矿石2000多万吨。

尧治河今天的发展,成就喜人,山河面貌一新。凭着“自力更生、团结奋斗、和谐创业、科学发展”的尧治河精神艰苦创业,1998年尧治河即跃居保康县“首富村”,跻身湖北省500强村和全国文明村,现已发展成为集磷矿开采、精细磷化工研发、水电、旅游、酒业、餐饮服务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拥有村级企业22家。2023年全村总产值达42亿元。全村农户家家住上山庄别墅。山峻水秀,村容整洁,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成为湖北省美丽乡村建设典型示范村。其后又成为4A级旅游景区、“中国百佳避暑康养金地标”单位。

干着今天,想着明天。最是书香能致远。孙开林和尧治河村党委一班人,始终将“文化兴村”努力付诸实践。

10月30日,秋色如染的山峦间,重病初愈的孙开林,抱着羸弱的身体告诉我们,越是经济发展,越要靠文化提升人的素质,求行稳,更求前程远大。为什么有的风云企业渐渐没落?为什么历来许多人家“富不过三代”?尧治河决不能走入“口袋富,脑袋空;今天富,明天穷”的末路。村党委委员、湖北尧神生态旅游公司总经理章治兰以亲身经历说明:我高中毕业,从第一座电站员工干起,接受继续教育读了专科、本科,现在正在读研。像我这样在村通过学习求取进步的尧治河人是一批又一批。孙开林,起始学历也是高中,现不仅被多所大学聘为教授,还在年近六旬时站上了清华大学大礼堂的讲台,成为该校建校后第一个走上讲台的农村基层干部。

通过考察,我们大致理出了尧治河文化的几条脉络。

一是尧文化。据传尧治河是上古贤君尧帝生活过的地方。司马迁在《史记》中载尧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尧文化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上古文化,也是华夏民族具有凝聚力的寻根文化。“天下明德,皆自尧舜始”。尧治河挖掘探索尧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时代价值,先后成立了尧文化传播研究院、农耕文化博物馆、尧子书院,举办了“尧文化与中国梦”论坛,编辑出版了《尧文化论文集》《尧文化文集》,创作上演了大型音舞诗画剧《尧治河的神话》。

二是红色文化。“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我们实践三个代表,与时俱进强起来;我们奏响和谐乐章,科学发展美起来;我们走进新时代,中华民族兴起来”,村口广场上,巨幅宣传画凝结着人们心声。顺村中要道复兴之路,复制兴建的中共党史馆、一大会址、红船、遵义会址等陆续建成。今年新建的毛泽东主席像章纪念馆,已面向社会征集主席像章3.8万多枚。尧治河成为湖北省委党校红色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

三是创业村史。《尧治河》村报记载着创业、进步的点点滴滴,褒奖针砭村风民情,汇事成史,已出版300多期。尧治河创业10年史、20年史、30年史,编撰出版了一版又一版。《尧治河村志》,“留存信史,资治当世,和顺百业,教化万方”,一举获评“中国十佳村志”。矗立海拔1700多米梨花山山巅、第一矿区原址的“中国磷矿博物馆”,收藏有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磷矿石标本,以光、电、声等高科技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磷矿形成、开采、综合利用的全过程,也展现出尧治河磷矿业艰辛困苦的昨天、科学发展的今天以及灿烂辉煌的明天。在正处修缮中的“水电博物馆”,我们一腔敬意摘录了一段原文:农历正月初六,大坝工程正式开工,地址选在马面河的一个峡口,这段峡谷最窄,施工难度也大。峡后两边都是绝壁,修大坝所需的物资都得人工肩挑背驮从4里外搬运而来。到工地去的路是长满青苔的石头,又湿又滑。工具只有背篓、竹筐、编织袋、木杠。运料途中,摔倒了,爬起来再扛;流血了,从岩缝里抠把干土按在伤口上……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当大坝初具雏形时,一场罕见的山洪一夜之间将快要封顶的大坝冲了个一干二净,连搭在悬崖脚下的工棚也被卷跑。看着近半年的血汗付诸东流,全村男女老幼都痛哭一片。“不就是冲走了几万方石头吗?石头山上有的是,力气我们身上有的是,就是天塌下来,我们也能补上!”孙开林一把擦干泪水站起来吼道。全村人又振作起来,擦干眼泪,憋足劲,开始重建大坝。历经整整一年的日拼夜战,一座从尧治河人肩膀上扛起来的大坝终于建成了——这创业史,是不是对于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塑造品德、净化心灵等大有裨益?铭记创业者,激励当世人,是不是能让后来者学有楷模,悟出应该追求的价值,找准属于自己的人生坐标?

四是移风易俗。读书“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尧治河村坚持开展“品味书香、畅想发展”读书比赛,许多人由此超越庸常,积蓄了向上的力量。我们来到村民集居地之一的“云水小筑片区”,映入眼帘的文辞是“用文化浸染村落,让传承成为潮流”。步入别墅群,以水湄、水秀、水乡、水府、水宿、水驿、水榭为字号的民居一字排开,家家门庭洁净,分外雅致。标准化网球场、围棋赛、马拉松、全国性棋牌邀请赛……新事一件接一件,山中无日月、浑浑噩噩一辈子的脏乱差陋生存状态,再也不见踪影。这里每家每户都成了避暑休闲的“民宿”,每位家主都成了老板兼厨师及服务员。民宿老板许列梅说,每年暑季,家中都要招待一拨拨前来避暑的客人,纯收入也有十来万元,还与许多人成了朋友。

五是矿洞文化。未及尧治河,人们想的磷矿区,是满目疮痍,尘土飞扬。实地一看,出乎意料,曾露天开采的矿点之上建成了精美的场馆;后来改为地下掘采的矿洞,经杆网锚固混凝土喷涂,大多建成了顺矿脉起伏蜿蜒而颇具特色的文化旅游景观。香菇育采区鲜菇如花朵簇簇。以声光电、蜡像、彩绘等巧妙布局的“三界洞天”融合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神奇玄奥美轮美奂。而且,矿洞仍在延伸,景观仍在生长。

“明天靠文化。”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书香氤氲,精神长存。可以相信,懂得并珍惜、弘扬书香的尧治河,明天一定会更美好。(湖北日报 文/蔡华东 刘享平

责任编辑:李欢

书香尧治河

发表时间:2024-11-11 来源:湖北文明网

尧治河景区秋色。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田悦 通讯员 陈泉霖 谢勇 摄)

尧治河村的尧帝寻子雕塑。 (湖北日报通讯员 袁俊耀 摄)

尧治河村举办龙文化节及舞龙队邀请赛。 (湖北日报通讯员 杨韬 摄)

何处尤重书香气?百山深处尧治河。

你能想到吗?一个至今不到700人的小山村,竟办有10个博物馆、纪念馆,拥有1家藏书3万多册的书院,印刷出版1份村报,拍摄出1部电影、多部纪录片,陆续编撰出版20余本书籍,家家有书屋,老少爱读书……

斑斓秋色中,随省三农问题研究会领导赴保康调研,穿过一道道隧洞,沉入到“两河四湾五沟汊,六匹梁子岭与峡”的马桥镇尧治河村。下车,我们即被迎面的大幅标语吸引,三行大字:“昨天靠精神,今天靠发展,明天靠文化”。小小山村,直接把文化当作持续进步、不断提升之原动力,这头脑、眼光、胸怀、魄力,卓越不凡!甫坐定,操起带着油墨香的《尧治河》村报,又见每一期的头版上,均有通栏“文化兴村、旅游强村、以德立村、依法治村”栏题。在经济发展迅猛的当今时期,自觉将文化的地位放在了首位,了不得呀。

深入了解,我们更敬佩尧治河。

尧治河的昨天,挖山不止,的确靠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流血牺牲,不惧艰难险阻,毫不夸张,他们创造了世间奇迹。

尧治河,地处襄阳、十堰、神农架三地交界处,平均海拔1400多米,村委会所在地1700多米,属典型的高寒山区。尤其是地形极为恶劣,峰峭谷深,全村村域面积33.4平方公里,几乎没有成片耕地,除了依山傍溪蜿蜒崎岖的步道没有一条大路,到镇上也得走上一整天。历史上160余户人家零星蜷缩在两条极狭窄的峡沟里,“吃的洋芋果,烤的疙瘩火,走的羊肠道,住的破草房。四月雪,八月霜,六月早晚寒气凉,一家老少烂衣裳”。直到上世纪80年代,人均口粮也只有不到300斤,人均收入不到100元。穷呀,苦呀。出路在哪?

改变发生于1988年。这年9月,青年党员、民办教师孙开林应村民力邀,辞去教职回村担任“领头雁”。“要苦先苦党员,要死先死干部!”孙开林掷地有声。他把这句话写在石头上,刻在人心上。群雁高飞头雁领,一马奔腾万马欢。在他带领下,全村男女劳力顶风冒雪,靠铁锤、钢钎劈山修路,“以愚公为榜样,以生命为代价”,当年11月,修通了松树扒到戴家湾全长500米的第一条车道,并拿到第一笔1万元的矿石销售定金。接着,又全凭人力,蚂蚁啃骨头一般,打通戴家湾至梨花山3000米公路。

从此,边凿山打隧洞、开路,边靠土法采掘磷矿石,利用办矿获得的收入再持续修路。到2018年底,全村共凿出20多处隧道,修建桥梁28座,公路网基本形成,累计投工33.6万人次,完成土石方132万立方米,在没花国家一分钱的情况下,硬生生在深山峻岭悬崖峭壁间打通136公里村级公路。

我们翻阅村志,记载有章祖福等3人先后为之献出生命,郑光英等5人因伤致残。在修路、挖矿的过程中,为加快筹集资金,孙开林带领大家兴办小水电。1996年农历正月初六,开始在高峡深涧的马面河上筑坝,全村党员干部与村民日夜奋战,后又陆续建成5座小水电站。有了电,路通了,继之大规模开采磷矿石。从铁锤钢钎、筐装人拖一步步改变到现代化机械掘进、智能化施工管理,累计掘进20多万平方米的矿洞,采运矿石2000多万吨。

尧治河今天的发展,成就喜人,山河面貌一新。凭着“自力更生、团结奋斗、和谐创业、科学发展”的尧治河精神艰苦创业,1998年尧治河即跃居保康县“首富村”,跻身湖北省500强村和全国文明村,现已发展成为集磷矿开采、精细磷化工研发、水电、旅游、酒业、餐饮服务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拥有村级企业22家。2023年全村总产值达42亿元。全村农户家家住上山庄别墅。山峻水秀,村容整洁,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成为湖北省美丽乡村建设典型示范村。其后又成为4A级旅游景区、“中国百佳避暑康养金地标”单位。

干着今天,想着明天。最是书香能致远。孙开林和尧治河村党委一班人,始终将“文化兴村”努力付诸实践。

10月30日,秋色如染的山峦间,重病初愈的孙开林,抱着羸弱的身体告诉我们,越是经济发展,越要靠文化提升人的素质,求行稳,更求前程远大。为什么有的风云企业渐渐没落?为什么历来许多人家“富不过三代”?尧治河决不能走入“口袋富,脑袋空;今天富,明天穷”的末路。村党委委员、湖北尧神生态旅游公司总经理章治兰以亲身经历说明:我高中毕业,从第一座电站员工干起,接受继续教育读了专科、本科,现在正在读研。像我这样在村通过学习求取进步的尧治河人是一批又一批。孙开林,起始学历也是高中,现不仅被多所大学聘为教授,还在年近六旬时站上了清华大学大礼堂的讲台,成为该校建校后第一个走上讲台的农村基层干部。

通过考察,我们大致理出了尧治河文化的几条脉络。

一是尧文化。据传尧治河是上古贤君尧帝生活过的地方。司马迁在《史记》中载尧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尧文化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上古文化,也是华夏民族具有凝聚力的寻根文化。“天下明德,皆自尧舜始”。尧治河挖掘探索尧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时代价值,先后成立了尧文化传播研究院、农耕文化博物馆、尧子书院,举办了“尧文化与中国梦”论坛,编辑出版了《尧文化论文集》《尧文化文集》,创作上演了大型音舞诗画剧《尧治河的神话》。

二是红色文化。“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我们实践三个代表,与时俱进强起来;我们奏响和谐乐章,科学发展美起来;我们走进新时代,中华民族兴起来”,村口广场上,巨幅宣传画凝结着人们心声。顺村中要道复兴之路,复制兴建的中共党史馆、一大会址、红船、遵义会址等陆续建成。今年新建的毛泽东主席像章纪念馆,已面向社会征集主席像章3.8万多枚。尧治河成为湖北省委党校红色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

三是创业村史。《尧治河》村报记载着创业、进步的点点滴滴,褒奖针砭村风民情,汇事成史,已出版300多期。尧治河创业10年史、20年史、30年史,编撰出版了一版又一版。《尧治河村志》,“留存信史,资治当世,和顺百业,教化万方”,一举获评“中国十佳村志”。矗立海拔1700多米梨花山山巅、第一矿区原址的“中国磷矿博物馆”,收藏有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磷矿石标本,以光、电、声等高科技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磷矿形成、开采、综合利用的全过程,也展现出尧治河磷矿业艰辛困苦的昨天、科学发展的今天以及灿烂辉煌的明天。在正处修缮中的“水电博物馆”,我们一腔敬意摘录了一段原文:农历正月初六,大坝工程正式开工,地址选在马面河的一个峡口,这段峡谷最窄,施工难度也大。峡后两边都是绝壁,修大坝所需的物资都得人工肩挑背驮从4里外搬运而来。到工地去的路是长满青苔的石头,又湿又滑。工具只有背篓、竹筐、编织袋、木杠。运料途中,摔倒了,爬起来再扛;流血了,从岩缝里抠把干土按在伤口上……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当大坝初具雏形时,一场罕见的山洪一夜之间将快要封顶的大坝冲了个一干二净,连搭在悬崖脚下的工棚也被卷跑。看着近半年的血汗付诸东流,全村男女老幼都痛哭一片。“不就是冲走了几万方石头吗?石头山上有的是,力气我们身上有的是,就是天塌下来,我们也能补上!”孙开林一把擦干泪水站起来吼道。全村人又振作起来,擦干眼泪,憋足劲,开始重建大坝。历经整整一年的日拼夜战,一座从尧治河人肩膀上扛起来的大坝终于建成了——这创业史,是不是对于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塑造品德、净化心灵等大有裨益?铭记创业者,激励当世人,是不是能让后来者学有楷模,悟出应该追求的价值,找准属于自己的人生坐标?

四是移风易俗。读书“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尧治河村坚持开展“品味书香、畅想发展”读书比赛,许多人由此超越庸常,积蓄了向上的力量。我们来到村民集居地之一的“云水小筑片区”,映入眼帘的文辞是“用文化浸染村落,让传承成为潮流”。步入别墅群,以水湄、水秀、水乡、水府、水宿、水驿、水榭为字号的民居一字排开,家家门庭洁净,分外雅致。标准化网球场、围棋赛、马拉松、全国性棋牌邀请赛……新事一件接一件,山中无日月、浑浑噩噩一辈子的脏乱差陋生存状态,再也不见踪影。这里每家每户都成了避暑休闲的“民宿”,每位家主都成了老板兼厨师及服务员。民宿老板许列梅说,每年暑季,家中都要招待一拨拨前来避暑的客人,纯收入也有十来万元,还与许多人成了朋友。

五是矿洞文化。未及尧治河,人们想的磷矿区,是满目疮痍,尘土飞扬。实地一看,出乎意料,曾露天开采的矿点之上建成了精美的场馆;后来改为地下掘采的矿洞,经杆网锚固混凝土喷涂,大多建成了顺矿脉起伏蜿蜒而颇具特色的文化旅游景观。香菇育采区鲜菇如花朵簇簇。以声光电、蜡像、彩绘等巧妙布局的“三界洞天”融合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神奇玄奥美轮美奂。而且,矿洞仍在延伸,景观仍在生长。

“明天靠文化。”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书香氤氲,精神长存。可以相信,懂得并珍惜、弘扬书香的尧治河,明天一定会更美好。(湖北日报 文/蔡华东 刘享平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