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首页>委员建言

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全国政协委员和民主党派提案建言文化强国建设(一)

2024-11-08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近日,在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新港镇幼儿园,孩子们在民俗文化课堂上进行劳动实践。近年来,繁昌区积极开展“让本土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园本课程”的民俗课程探索与实践,孩子们在民俗文化课程中领略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肖本祥 摄

编者按

10月2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形成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围绕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政协委员纷纷通过提案提出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韩子勇: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步道

案由:长城分布涉及15个省(区、市)、97个地级市的404个县(区),沿线为中国农耕和游牧两大文明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要区域,亦有游牧和渔猎部落间的交融,加之抗日战争和长征期间发生的重要标志性事件,镌刻着深层的民族记忆。然而,长城文化遗产在“为人民所享”方面仍不尽如人意。应该将打造连接人民与文物和文化遗产本体的通道作为重要内容,让更多游客“走近”更多长城。

建议:一是打造连接人民与文物和文化遗产本体的通道。长城是巨型线性文化遗产,步道沿长城遗存修建,不仅是连接人民与长城本体的重要媒介,也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抓手。通过步道建设,构建“慢游”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交通系统,使更多区域的长城遗址得以展示,同时分流长城重点区段的游览压力,改变长城旅游资源分布不平衡的现状。尤其是长城国家公园建设范围中没有A级旅游景区的内蒙古、吉林、河南、宁夏、青海和新疆6省区,可以优先考虑修建步道。

二是参考借鉴相关经验,制定统一建设标准。国内步道建设起步较晚,最成系统的是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负责建设和管理的国家森林步道。现在规划的五大国家文化公园,涵盖30个省级行政区划,建设理念和规模远超国家森林公园,其步道建设以“做大做强中华文化重要标志”为目标。尽快制定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步道建设统一规范标准,出台指导意见。

三是坚守自然美学原则。尊重长城及其周边自然人文环境的和谐统一,以“自然美学”为首要原则,将步道自然地融入围绕长城本体已经形成的文化景观和生态环境中。步道建设以乡间山间小路为主要形态,优选适宜徒步步行和自行车骑行等简单人力游览方式,避免机动车逼近长城本体,打造适度的距离感,把旅游理念体现在美学视觉元素中,达到“忘其美之所在,复又与美同在”的至高朴素意境。

四是坚持最小干预和因地制宜原则。最大限度地尊重长城本体、文化景观及其他相关的景观风貌和生态环境。充分结合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城乡建设发展、土地利用和人口密度等客观情况统筹考虑。重点思考选线、修建、文物维护、配套服务等环节,在确保步道建设的合法性、安全性、可行性、环保性的基础上,保证步道长度,以科学的理念最小化改造和建设,最大化突出长城本体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

 

民进中央:推动实体书店创新发展做优做强

案由:实体书店已经由单纯卖场发展成为提供包括阅读服务在内的各类文化服务产品的文化综合体,发挥着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助力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实体书店发展遭遇一些困难,例如实体书店的生存空间被挤压、实体书店资金链断裂风险加大、实体书店线上运营能力较弱。助力实体书店创新融合、做优做强,有利于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和文化强国建设。

建议:一是规范图书出版销售价格。图书零售线上线下价格差异问题由来已久,而实体书店普遍尝试网上销售让这个问题愈发突出。建议参照世界通行做法,坚持“文化例外”原则,推进文化立法,限定新书出版一年之内不得随意打折。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对恶意竞争、破坏市场秩序的出版发行单位予以惩戒。引导网上书店图书售价向实体书店图书售价靠拢,逐步实现网上网下同价销售,保护实体书店的生存空间。

二是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力度,缓解实体书店现金流压力。建议金融信贷机构为实体书店提供低息、免息、贴息等优惠政策,并提供方便、快捷、简化的申请程序,以助实体书店渡过难关。

三是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线上业务。支持和指导行业协会开展面向实体书店的线上运营培训,帮助实体书店尽快提升线上运营能力水平。一些大型电商都已经建设了“分享+分利”模式的网络联盟平台,联盟成员分享电商商品,可获得比例不等的销售分成,但目前主要向个人用户开放,需要主管部门进行协调,鼓励大型电商向所有实体书店开放网络联盟平台并提供较优的返利政策。

四是引导实体书店业务模式的优化和转型升级。实体书店应发挥更多文化公共服务功能,发展为社区周边或商圈必备的文化设施和文明载体,成为促进文化市场繁荣、巩固先进文化传播阵地的重要载体。建议出台更多促进实体书店功能多元化转型升级的扶持政策。在行业评价体系中,增加参与惠民活动、贡献社区文化建设、推广全民阅读、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等方面的评价指标。

 

全国政协委员杨军日:让非遗从“进校园”转为“在校园”

案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帮助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加强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共二十大报告中鲜明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为新时代新征程上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2022年十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都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非遗进校园,支持中小学结合区域和学校特色落实国家课程提出明确要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融入我国优秀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中,树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和爱党爱国爱家乡的信念,有助于在动手学习过程中增强孩子们的想象力、专注力、协调力,在精细劳动中激发其“手巧促心灵”的潜能。

因此,在教学中推动传统文化深耕,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式增进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非遗”智慧文明的认识和了解,对于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助力民族自信复兴具有深远意义。

建议:一是精准施策,助力实现融合创新。建议将此项目列为重点建设项目,出台相应配套的政策支持,助力非遗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项目在有关中小学及大中专院校实施落地。这有助于培养具有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爱国爱家、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新一代,实现非遗文化与现代教育融合创新,播撒文化自信的种子,承载历史记忆,延续文化血脉。

二是聚焦校园,打造文化传承主阵地。建议在学校里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基地,文化传承保护教室,以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融合爱党爱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十四节气等主题内容,围绕课程建设、工作坊建设,举办各类非遗技艺讲座、展览展示,让学生们在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接触了解、学习非遗技能,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挖掘“非遗”文化内涵,打造集体验、学习、传承于一体的教育机制,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

三是融入课程,真正实现传统文化“在校园”。建议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非遗课程融入思政课、语文综合实践课、美术课、体育课、四点半课堂等课程,构建多层次非遗课程教育体系,让非遗从“进校园”,转化为“在校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四是鼓励传承,讲好中国文化故事。建议鼓励地方非遗文化企业、协会带头人发展壮大,鼓励支持非遗与教学融合的传承人、文化企业,项目支持研发专业课程体系,编写非遗教学书籍,结合当地非遗资源,挖掘地方文化技艺,传承人与学校结对子,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技艺转化为教学资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全国政协委员蔡光洁:加强中国书法教育普及

案由: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中国书法”于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书法是中华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蕴含着中华文化丰富的精神内核,其“育人价值”有广泛且深厚的认同基础,应在教育中浸润和彰显,因此建议加强中国书法教育普及,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建议:一是加强中国书法教育普及体系设计,在大中小各学段教育教学中有效实施。教育主管部门从课程学分、教学条件、岗位师资、评价考核等方面对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书法教育进一步明确要求,并确保其贯彻落实。同时,满足广大书法爱好者需求,将书法教育体系延展到成人教育和社会教育(如开放大学、老年大学等),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一种国民可自觉选择的终身学习方式。

二是加强中国书法专业人才培养,构建稳定优质的书法师资队伍。首先是加大高校书法专业和学科建设力度,合理设置发展规模,在本、硕、博各层次形成质优量足的书法专业人才队伍。其次是协调落实中小学书法教师岗位编制,形成稳定的书法岗位师资。还要用好书协、书法名家等资源,形成社会书法教育优质师资队伍,满足广大书法学习者需求。

三是守正创新中国书法教育改革,推动传统书法走向现代育人实践。在弘扬传承中国书法精髓之上,突破传统书法学习方式与现代教育的不适应性,从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入手,厚植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将枯燥的书法临摹变成有鲜活意义的生动教学实践。组织集结书法教育专家,分层次开发精品课程,系统构建中国书法教育课程在线资源库,面向国内所有学校和社会学习者开放共享,利用科技赋能缓解书法教学资源不足问题,以促进中国书法教育优质均衡且普惠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范社岭:塑造“千年运河”品牌提升大运河文化影响力

案由:《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提出:“提升文旅发展质量。塑造统一品牌体系,打造‘千年运河’统一品牌,提高品牌整体辨识度。不断推出富有创意、参与度高、市场欢迎的系列品牌产品,全面呈现大运河魅力运河、美丽运河、多彩运河的经典形象。”大运河是重要的古文化遗产,当前,各地正在积极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因此,加强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既呈现各地大运河文化带的精彩特色,又体现出中华文化大统一大融合历史文脉,让古运河文化在保护传承中创新发展,让千年运河文化与五千年中华文化交相辉映,加强大运河文化品牌建设,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建议:一是系统谋划大运河文化旅游品牌,让品牌树起来。建议从国家层面制定统一品牌打造政策,使大运河全线既有统一主题,又各具特色,既有跨省(市)的旅游线路,又有各段特色深度旅游产品。强化大运河文化宣传展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宣传活动,强化对遗址遗迹考古发掘、旅游线路建设、文化研究与文艺作品宣传,不断加强大运河文化影响力。

二是大力推进“数字大运河”建设,让运河“火”起来。融入智能技术,释放全新活力,赋予大运河之“智”。结合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大运河数字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引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围绕大运河文化资源、生态环境等内容,通过遥感技术、无人机、实地调研、文献收集等方式,进行彻底调查,全面摸清底数,建立权威、统一、动态的大运河数据库,实现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全天候精准化。在主要节点城市运用3D、5G、AR、VR、全息等最新技术打造“大运河”升级版,让大运河自然和文化遗产“触手可及”,让游客能够线上与线下同时感受大运河魅力,体会运河文化的魅力,提升旅游热度和效能。

三是做好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展示,让文物“活”起来。统筹大运河及沿线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特色小镇等文化资源,构建跨区域文化整体保护体系,打造中国大运河文化带“遗”的主题中心展示地。

四是统筹运河带建设,让形象“亮起来”。结合主要节点特色,增强运河文化“烟火气”,设立大运河文化带国家网站以及微信、抖音等公众平台,鼓励群众为运河建设建言。指导各地培育打造统一大运河“叙事规范”。组织高校、智库、研究机构从历史、社会、文学、水利、规划等多学科维度对大运河文化进行深度研究,把运河文脉讲清楚,开发“运河知识图谱”,建立规范叙事逻辑、叙事架构、叙事语言和叙事内容。注重发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在“一带一路”建设相互贯通的作用,挖掘整理大运河在“一带一路”及国际交流中的好故事,加大大运河文化软实力建设,与世界知名运河城市建立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传递中国大运河文化语言,拓展大运河“朋友圈”,建设“全球化的中国大运河”,让其成为世界运河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

 

全国政协委员徐坤: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工程

案由:中共二十大报告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要论断不仅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认识,同时也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彰显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坚定态度。

实践证明,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刻影响着全球竞争格局,也在不断重构文化的形态、结构和价值追求,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

当前,在数字技术的驱动下,我国积极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加强文化数字化保护、利用和传播,文化数字化正在向着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高智能方向发展。但也暴露出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化基因缺乏体系化、文化基因数字化挖掘与供给不充分、文化数字化科技和人才不足、文化基因产权保护机制不健全等方面的短板弱项。

建议:一是聚焦体制机制,加强党的统一领导。充分发挥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简称“小组”)在进行文化数字化战略顶层谋划决策、组织沟通协调、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的统筹作用。建议在小组下设立文化数字化改革发展专门工作机制,协调推进文化数字化改革发展相关工作,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工程等国家级文化战略工程规划,协调解决文化数字领域重大问题。

二是聚焦文化基因,加强文化基因体系构建。中华文化基因是体现中国文化特征的基础文化元素。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加强对现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据库中基础文化基因的提取工作。组织专家团队对文化基因之间的内在逻辑、形成机制、发展规律等方面内容进行系统分析,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为更好服务文化强国、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聚焦共建共享,加强资源整合力度。全面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据资源汇聚工作,通过政策引领,打通文化数字资源所属主体间的资源整合渠道。加强行业整合,利用异构数据共享技术构建行业间文化资源数据共享平台和数据库,实现文化数字资源安全可信共享。为文化资源管理和优化利用打造数字化服务基础设施,支撑文化数字化产业价值体系构建,推动价值链、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互联互通。

四是聚焦发展需求,加强卓越人才培养。坚持问题导向与需求导向,深入推进育人体系变革,着力塑造文化数字化跨专业人才。高校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向文化数字化人才培养倾斜,加强产教融合力度,推动人才培养体系与国家战略需求、数字经济产业贴合更加紧密、供给更加精准。加大学科交叉融合,将跨专业跨学科理念充分融入文化数字化人才培养全方位、各环节。制定完善文化数字领域人才引育政策,提升人才储备能力。

五是聚焦国别竞争,加强产权保护力度。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工程建设,要充分发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主导文化数字化国际标准话语权,构建文化基因数据产权保护机制。坚持文化数字化发展和安全统筹考虑,建立和完善国家文化安全预警机制,坚决维护中华文化主权,牢牢守护中华文化根脉。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