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8 14:57:00 来源:望岳新闻
移风易俗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更是净化社会风气、推动城乡文明的重要抓手。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如何切好群众“脉搏”,让群众愿意“买账”?如何形成长效机制?是推动移风易俗的关键。
4月15日中午,肥城市安驾庄镇张家埠村的一位村民家里办白事。这里没有大鱼大肉、名贵烟酒,前去吊唁的宾客们围坐在矮桌前,每人面前仅一碗菜。这是张家埠村老人去世后,白事中常见的一幕。从十多人一桌的“大席”,到一人一碗菜;从东借西凑举债办丧事,到生前“厚养”老人,逝后“薄葬”。近年来,安驾庄镇良俗兴,陋习除,“一碗菜”引领乡村治理新风尚。
一场白事一年粮,为何民怨大却难改变?
“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婚回到贫困线,一场白事两头空,白忙一整年”。安驾庄镇自古就有讲究情义,热情好客的传统,农民人情味格外地浓厚,红白喜事至今还保留着宴请宾客的传统习俗。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还有部分地区存在红白事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陋习,既增加了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风险,也增加了农民经济负担,造成了餐桌浪费。
“以前村里办白事,所有的客人都要到场,吃饭要坐大席,有的酒席会上12—14个菜,一般都是坐20—30桌,至少也得200多元一桌,算下来一场白事至少要好几万元。”张家埠村村民路玉玲表示,甚至有的人家最多能摆到50桌,花的钱就更多了。
“现在,我们村白事由村里处事公道、在群众中威望高、办事能力强的村干部、退休教师和村民代表组成红白理事会,帮忙为村民操办红白喜事,既省事又省钱,效果很好。”张家埠村党支部书记张敬介绍,如今,张家埠村白事“一碗菜”早已成为村民的习惯和共识。
其实,“一碗菜”的改革,也并非一帆风顺。当时,村民们谁也不想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怕亲朋好友说小气,落个不孝的名声。张家埠村“两委”成员就走街串巷挨家劝说,召开党员会议和群众大会宣传移风易俗的新规,经过村集体不断的努力,“丧事简办”的新风吹到了每一位张家埠村民的心坎里。
一桌席,一道菜,能否满足群众需求?
“张家埠村实行丧事‘一碗菜’后,治丧就餐人数大大减少,刹住了盲目攀比之风,弘扬了勤俭节约传统美德,又能让亲朋吃上一碗热饭,暖了人心,拉近了亲情。”张敬说。但只有一碗菜的宴席,饭菜能否满足群众就餐需求?
据了解,张家埠村“一碗菜”主要由十种食材制作而成,如鸡肉、猪肉丸、炸豆腐干、蘑菇、青椒、彩椒、土豆、鸡蛋皮、香菜、木耳等,为了确保食材新鲜,全部当天采购,现场手工加工,不仅口感好,而且营养价值丰富,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欢迎。
“我的老父亲去世的时候,就是一人一碗菜,确确实实实惠,我深深地感受到‘一碗菜’的好处,既节俭、不铺张浪费,给村民省了钱,还有利于勤俭持家。村民都感觉到这是个好事,都很拥护这件事。”村民张宝感慨道。
这样大力度地推行“移风易俗”,一场下来到底能省多少钱?张敬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24年实施“一碗菜”以来,张家埠村共去世3人,每场葬礼平均12桌,平均每桌餐饮费140元,相较于以前每桌动辄200元—300元,每家丧事花费普遍缩减1920元。
从薄葬到厚养,如何让老年人“食有所依”?
近年来,张家埠村积极响应“一块田”改革,将土地流转与养老挂钩,打造“一块田”幸福食堂。凡是来就餐的老人,每顿饭只交2块钱;凡是将土地流转给集体纳入“一块田”运营的,每顿饭再减去8毛,只交1元2角;如果群众将土地流转给集体不要租金,就用租金反哺老人养老,日间照料全覆盖,擦亮了“一亩三分地给村,一日三餐免费”品牌。
红烧土豆肉、洋葱炒鸡蛋、清炒菜花、西红柿炒鸡蛋米饭、花卷……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饭菜在午餐供应区摆放着。“我们食堂菜谱这一周都不会有重样的,口感上也是依据着老年人来的,软烂香糯,少油少盐,注重健康饮食,让老人们吃得安心、更舒心。”张家埠村工作人员周玉珍说。
“这个食堂办得好,让孤寡老人走出‘小家庭’,融入‘大家庭’,有了依靠,有了陪伴,也有了就餐、休闲的好场所,尝到了幸福晚年的味道,真是太开心了。”村民张大爷笑眯眯地说。
自从村里有了“幸福食堂”,村“两委”干部身上又多了一份差事,张敬每天来幸福食堂转转,跟老人们聊聊天,“在这儿吃得还习惯不?对食堂管理有些什么好建议?家里有没有什么烦心事?谁的生日到了?”小小的幸福食堂,成了村“两委”连接老百姓的“连心室”。
不仅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更加便利,白事“一碗菜”也由幸福食堂提供助餐服务,距离餐厅近的可到餐厅内就餐,距离较远的,由村里提供桌椅板凳及相关餐具,到丧主家就餐,食堂根据丧主订餐数安排公益岗人员及时送餐上门。丧事既朴素又庄重,既节俭又不失体面,让村民真正从移风易俗中得到实惠。
“一碗菜”犹如一把“金钥匙”,打开乡风文明和百姓减负“两把锁”。在张家埠村的示范带动下,现在的安驾庄镇,红白喜事比阔气讲排场的少了,追求勤俭节约的多了,社会风气持续向善向好,人们精神面貌发生明显变化……当地也将继续总结经验,因地制宜、绵绵用力,持续深入推进移风易俗,让文明乡风更好滋养村民们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