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9篇)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9篇)

谁*** 23-05-06 初中课件教案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3.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应用.

教学重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探究了轴对称的性质,并且能够作出一个简单平面图形关于某一直线的轴对称图形,还能够通过轴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这节课我们就是从轴对称的角度来认识一些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来研究:①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②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不是.

问题:那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满足轴对称的条件的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也就是将三角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

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种成轴对称图形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Ⅱ.导入新课: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做一个等腰三角形.

作一条直线L,在L上取点A,在L外取点B,作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C,连结AB、BC、CA,则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底角.同学们在自己作出的等腰三角形中,注明它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

思考: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找出它的对称轴.

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

3.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

4.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

结论: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所以把这两条腰重合对折三角形便知: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要求学生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进行折叠,找出它的对称轴,并看它的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

沿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对折,发现它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由此可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而且还可以知道顶角的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

由此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通常称作“三线合一”).

由上面折叠的过程获得启发,我们可以通过作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这些性质.同学们现在就动手来写出这些证明过程).

如右图,在△ABC中,AB=AC,作底边BC的中线AD,因为

所以△BAD≌△CAD(SSS).

所以∠B=∠C.

]如右图,在△ABC中,AB=AC,作顶角∠BAC的角平分线AD,因为

所以△BAD≌△CAD.

所以BD=CD,∠BDA=∠CDA= ∠BDC=90°.

[例1]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

求:△ABC各角的度数.

分析:根据等边对等角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

∠A=∠ABD,∠ABC=∠C=∠BDC,

再由∠BDC=∠A+∠ABD,就可得到∠ABC=∠C=∠BDC=2∠A.

再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就可求出△ABC的三个内角.

把∠A设为x的话,那么∠ABC、∠C都可以用x来表示,这样过程就更简捷.

解:因为AB=AC,BD=BC=AD,

所以∠ABC=∠C=∠BDC.

∠A=∠ABD(等边对等角).

设∠A=x,则∠BDC=∠A+∠ABD=2x,

从而∠ABC=∠C=∠BDC=2x.

于是在△ABC中,有

∠A+∠ABC+∠C=x+2x+2x=180°,

解得x=36°.在△ABC中,∠A=35°,∠ABC=∠C=72°.

[师]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

Ⅲ.随堂练习:1.课本P51练习1、2、3. 2.阅读课本P49~P51,然后小结.

Ⅳ.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对性质作了简单的应用.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它顶角的平分线,并且它的顶角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高.

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首先就是要理解并掌握这些性质,并且能够灵活应用它们.

Ⅴ.作业:课本P56习题12.3第1、2、3、4题.

板书设计

12.3.1.1等腰三角形

一、设计方案作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二、等腰三角形性质:1.等边对等角2.三线合一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

2.会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

2.难点:灵活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

教学难点是灵活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突破的方法是通过复习分数的通分、约分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再用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质.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导出通分、约分的概念,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地将分式变形。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P7的例2是使学生观察等式左右的已知的分母(或分子),乘以或除以了什么整式,然后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相应地把分子(或分母)乘以或除以了这个整式,填到括号里作为答案,使分式的值不变。

2.P9的例3、例4地目的是进一步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通分.值得注意的是:约分是要找准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通分是要正确地确定各个分母的最简公分母,一般的取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以及所有因式的次幂的积,作为最简公分母。

教师要讲清方法,还要及时地纠正学生做题时出现的错误,使学生在做提示加深对相应概念及方法的理解。

3.P11习题16.1的第5题是: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这一类题教材里没有例题,但它也是由分式的基本性质得出分子、分母和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

“不改变分式的值,使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是分式的基本性质的应用之一,所以补充例5。

四、课堂引入

1.请同学们考虑:与相等吗?与相等吗?为什么?

2.说出与之间变形的过程,与之间变形的过程,并说出变形依据?

3.提问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类比猜想出分式的基本性质.

五、例题讲解

P7例2.填空:

[分析]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已知的分子、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整式,使分式的值不变.

P11例3.约分:

[分析]约分是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分式的分子、分母同除以同一个整式,使分式的值不变.所以要找准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约分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

P11例4.通分:

[分析]通分要想确定各分式的公分母,一般的取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以及所有因式的`次幂的积,作为最简公分母.

(补充)例5.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

[分析]每个分式的分子、分母和分式本身都有自己的符号,其中两个符号同时改变,分式的值不变.

解:=,=,=,=,= 。

六、随堂练习

1.填空:

(1) = (2) =

(3) = (4) =

2.约分:

3.通分:

(1)和(2)和

(3)和(4)和

4.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

七、课后练习

1.判断下列约分是否正确:

(1) = (2) =

(3) =0

2.通分:

(1)和(2)和

3.不改变分式的值,使分子第一项系数为正,分式本身不带“-”号.

八、答案:

六、1.(1)2x (2) 4b (3) bn+n (4)x+y

2.(1) (2) (3) (4)-2(x-y)2

3.通分:

(1) =,=

(2) =,=

(3) = =

(4) = =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极差的定义,知道极差是用来反映数据波动范围的一个量

2、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

2、难点:本节课内容较容易接受,不存在难点。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教材P151引例的意图

(1)、主要目的是用来引入极差概念的

(2)、可以说明极差在统计学家族的角色——反映数据波动范围的量

(3)、交待了求一组数据极差的方法。

四、课堂引入:

引入问题可以仍然采用教材上的“乌鲁木齐和广州的气温情”为了更加形象直观一些的反映极差的意义,可以画出温度折线图,这样极差之所以用来反映数据波动范围就不言而喻了。

五、例习题分析

本节课在教材中没有相应的例题,教材P152习题分析

问题1可由极差计算公式直接得出,由于差值较大,结合本题背景可以说明该村贫富差距较大。问题2涉及前一个学期统计知识首先应回忆复习已学知识。问题3答案并不,合理即可。

六、随堂练习:

1、一组数据:473、865、368、774、539、474的极差是,一组数据1736、1350、-2114、-1736的极差是.

2、一组数据3、-1、0、2、X的极差是5,且X为自然数,则X= .

3、下列几个常见统计量中能够反映一组数据波动范围的是( )

A.平均数B.中位数C.众数D.极差

4、一组数据X 、X …X的极差是8,则另一组数据2X +1、2X +1…,2X +1的极差是( )

A. 8 B.16 C.9 D.17

答案:1. 497、3850 2. 4 3. D 4.B

七、课后练习:

1、已知样本9.9、10.3、10.3、9.9、10.1,则样本极差是( )

A. 0.4 B.16 C.0.2 D.无法确定

在一次数学考试中,第一小组14名学生的成绩与全组平均分的差是2、3、-5、10、12、8、2、-1、4、-10、-2、5、5、-5,那么这个小组的平均成绩是()

A. 87 B. 83 C. 85 D无法确定

3、已知一组数据2.1、1.9、1.8、X、2.2的平均数为2,则极差是。

4、若10个数的平均数是3,极差是4,则将这10个数都扩大10倍,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极差是。

5、某活动小组为使全小组成员的成绩都要达到优秀,打算实施“以优帮困”计划,为此统计了上次测试各成员的成绩(单位:分)

90、95、87、92、63、54、82、76、55、100、45、80

计算这组数据的极差,这个极差说明什么问题?

将数据适当分组,做出频率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

答案:1.A ; 2.D ; 3. 0.4 ; 4.30、40. 5(1)极差55分,从极差可以看出这个小组成员成绩优劣差距较大。(2)略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

2、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的值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重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

3、难点的突破方法:

首先应先复习组中值的定义,在七年级下教材P72中已经介绍过组中值定义。因为在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过程中要用到组中值去代替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的值,所以有必要在这里复习组中值定义。

应给学生介绍为什么可以利用组中值代替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的值,以及这样代替的好处、不妨举一个例子,在一组中如果数据分布较为均匀时,比如教材P140探究问题的表格中的第三组数据,它的范围是41≤X≤61,共有20个数据,若分布较为平均,41、42、43、44…60个出现1次,那么这组数据的和为41+42+…+60=1010。而用组中值51去乘以频数20恰好为1020≈1010,即当数据分布较为平均时组中值恰好近似等于它的平均数。所以利用组中值X频数去代替这组数据的和还是比较合理的,而且这样做的好处是简化了计算量。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种近似计算的方法和合理性,可以让学生去读统计表,体会表格的实际意义。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教材P140探究栏目的意图。

(1)、主要是想引出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的计算方法。

(2)、加深了对“权”意义的理解:当利用组中值近似取代替一组数据中的平均值时,频数恰好反映这组数据的轻重程度,即权。

这个探究栏目也可以帮助学生去回忆、复习七年级下的关于频数分布表的一些内容,比如组、组中值及频数在表中的具体意义。

2、教材P140的思考的意图。

(1)、使学生通过思考这两个问题过程中体会利用统计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2)、帮助学生理解表中所表达出来的信息,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3、P141利用计算器计算平均值

这部分篇幅较小,与传统教材那种详细介绍计算器使用方法产生明显对比。一则由于学校中学生使用计算器不同,其操作过程有差别亦不同,再者,各种计算器的使用说明书都有详尽介绍,同时也说明在今后中考趋势仍是不允许使用计算器。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不是利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但是掌握其使用方法确实可以运算变得简单。统计中一些数据较大、较多的计算也变得容易些了。

四、课堂引入

采用教材原有的引入问题,设计的几个问题如下:

(1)、请同学读P140探究问题,依据统计表可以读出哪些信息

(2)、这里的组中值指什么,它是怎样确定的?

(3)、第二组数据的频数5指什么呢?

(4)、如果每组数据在本组中分布较为均匀,比组数据的平均值和组中值有什么关系。

五、随堂练习

1、某校为了了解学生作课外作业所用时间的情况,对学生作课外作业所用时间进行调查,下表是该校初二某班50名学生某一天做数学课外作业所用时间的情况统计表

所用时间t(分钟)人数

0

0<≤ 6

20

30

40

50

(1)、第二组数据的组中值是多少?

(2)、求该班学生平均每天做数学作业所用时间

2、某班40名学生身高情况如下图,

请计算该班学生平均身高

答案1.(1).15. (2)28. 2. 165

六、课后练习:

1、某公司有15名员工,他们所在的部门及相应每人所创的年利润如下表

部门A B C D E F G

人数1 1 2 4 2 2 5

每人创得利润20 5 2.5 2 1.5 1.5 1.2

该公司每人所创年利润的平均数是多少万元?

2、下表是截至到20xx年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年龄,根据表格中的信息计算获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平均年龄?

年龄频数

28≤X<30 4

30≤X<32 3

32≤X<34 8

34≤X<36 7

36≤X<38 9

38≤X<40 11

40≤X<42 2

3、为调查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环保局对所辖的50个居民区进行了噪音(单位:分贝)水平的调查,结果如下图,求每个小区噪音的平均分贝数。

答案:1.约2.95万元2.约29岁3.60.54分贝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因式分解》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方法。

2、掌握提公因式法和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综合运用。

3、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教学难点:

高次指数的转化,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的灵活运用。

教学案例:

我们数学组的观课议课主题:

1、关注学生的合作交流

2、如何使学困生能积极参与课堂交流。

在精心备课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的自学提示:

1、整式乘法中的平方差公式是___,如何用语言描述?把上述公式反过来就得到_____,如何用语言描述?

2、下列多项式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吗?若能,请写出分解过程,若不能,说出为什么?

①-x2+y2②-x2-y2③4-9x2

④(x+y)2-(x-y)2⑤a4-b4

3、试总结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的条件是什么?

4、仿照例4的分析及旁白你能把x3y-xy因式分解吗?

5、试总结因式分解的步骤是什么?

师巡回指导,生自主探究后交流合作。

生交流热情很高,但把全部问题分析完已用了30分钟。

生展示自学成果。

生1:-x2+y2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可分解为(y+x)(y-x)

生2:-x2+y2=-(x2-y2)=-(x+y)(x-y)

师: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但第二种方法提出负号后,一定要注意括号里的各项要变号。

生3:4-9x2也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可分解为(2+9x)(2-9x)

生4:不对,应分解为(2+3x)(2-3x),要运用平方差公式必须化为两个数或整式的平方差的形式。

生5:a4-b4可分解为(a2+b2)(a2-b2)

生6:不对,a2-b2还能继续分解为a+b)(a-b)

师:大家争论的很好,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必须化为两个数或两个整式的平方的差的形式,另因式分解必须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

反思:这节课我备课比较认真,自学提示的设计也动了一番脑筋,为让学生顺利得出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的'条件,我设计了问题2,为让学生能更容易总结因式分解的步骤,我又设计了问题4,自认为,本节课一定会上的非常成功,学生的交流、合作,自学展示一定会很精彩,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本节课没有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练习很少,作业有很大一部分同学不能独立完成,反思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我在备课时,过高估计了学生的能力,问题2中的③、④、⑤多数学生刚预习后不能熟练解答,导致在小组交流时,多数学生都在交流这几题该怎样分解,耽误了宝贵的时间,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导致难点、重点不突出,若能把问题2改为:

下列多项式能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吗?为什么?可能效果会更好。

(2)教师备课时,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层次,能力水平,真正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安排习题要循序渐进,切莫过于心急,过分追求课堂容量、习题类型全等等,例如在问题2的设计时可写一些简单的,像④、⑤可到练习时再出现,发现问题后再强调、归纳,效果也可能会更好。

我及时调整了自学提示的内容,在另一个班也上了这节课。果然,学生的讨论有了重点,很快(大约10分钟)便合作得出了结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练习量大,准确率高,但随之我又发现我在处理课后练习时有点不能应对自如。例如:师:下面我们把课后练习做一下,话音刚落,大家纷纷拿着本到我面前批改。师:都完了?生:全完了。我很兴奋。来:“我们再做几题试试。”生又开始紧张地练习……下课后,无意间发现竟还有好几个同学课后题没做。原因是预习时不会,上课又没时间,还有几位同学练习题竟然有误,也没改正,原因是上课慌着展示自己,没顾上改……。看来,以后上课不能单听学生的齐答,要发挥组长的职责,注重过关落实。给学生一点机动时间,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机会释疑,练习不在于多,要注意融会贯通,会举一反三。

确实,“学海无涯,教海无边”。我们备课再认真,预设再周全,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情,仍然会产生新的问题,“没有,只有更好!”我会一直探索、努力,不断完善教学设计,更新教育观念,直到永远……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矩形》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矩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别条件。

提高对矩形的性质和判别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探索矩形的有关性质和判别条件的过程,在直观操作活动和简单的说理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主观探索习惯,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知道解决矩形问题的基本思想是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渗透转化归思想。

情感与态度目标:

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加深对矩形的的认识,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通过对矩形的探索学习,体会它的内在美和应用美。

教学重点:矩形的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矩形的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的综合应用。

教学方法:分析启发法

教具准备:像框,平行四边形框架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演示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引入课题。

二、讲授新课:

归纳矩形的定义:

问题:从上面的演示过程可以发现:平行四边形具备什么条件时,就成了矩形?(学生思考、回答。)

结论: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探究矩形的性质:

(1)问题:像框除了“有一个内角是直角”外,还具有哪些一般平行四边形不具备的性质?(学生思考、回答.)

结论: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探索矩形对角线的性质:

让学生进行如下操作后,思考以下问题:(幻灯片展示)

在一个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上,用两根橡皮筋分别套在相对的两个顶点上,拉动一对不相邻的顶点,改变平行四边形的形状.

①随着∠α的变化,两条对角线的长度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②当∠α是锐角时,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当∠α是钝角时呢?

③当∠α是直角时,平行四边形变成矩形,此时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操作,思考、交流、归纳。)

结论: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3)议一议:(展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解决)

①矩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有几条对称轴?如果不是,简述你的理由.

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长的一半,你能用矩形的有关性质解释这结论吗?

(4)归纳矩形的性质:(引导学生归纳,并体会矩形的“对称美”)

矩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矩形是轴对称图形.

例解:(性质的运用,渗透矩形对角线的“化归”功能)

如图,在矩形ABCD中,两条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B=OA=4

厘米,求BD与AD的长。

(引导学生分析、解答)

探索矩形的判别条件:(由修理桌子引出)

(5)想一想:(学生讨论、交流、共同学习)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怎样的四边形?为什么?

结论: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理由可由师生共同分析,然后用幻灯片展示完整过程.)

(6)归纳矩形的判别方法:(引导学生归纳)

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三、课堂练习:(出示P98随堂练习题,学生思考、解答。)

四、新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共同从知识与思想方法两方面小结。)

五、作业设计:P99习题第1、2、3题。

板书设计:

矩形

矩形的定义:

矩形的性质:

前面知识的小系统图示:

矩形的判别条件:

例1

课后反思:在平行四边形及菱形的教学后。学生已经学会自主探索的方法,自己动手猜想验证一些矩形的特殊性质。一些相关矩形的计算也学会应用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来解决。总的看来这节课学生掌握的还不错。当然合情推理的能力要慢慢的熟练。不可能一下就掌握熟练。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矩形》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矩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别条件。

提高对矩形的性质和判别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探索矩形的有关性质和判别条件的过程,在直观操作活动和简单的说理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主观探索习惯,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知道解决矩形问题的基本思想是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渗透转化归思想。

情感与态度目标:

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加深对矩形的的认识,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通过对矩形的探索学习,体会它的内在美和应用美。

教学重点:矩形的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矩形的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的综合应用。

教学方法:分析启发法

教具准备:像框,平行四边形框架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演示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引入课题。

二、讲授新课:

归纳矩形的定义:

问题:从上面的演示过程可以发现:平行四边形具备什么条件时,就成了矩形?(学生思考、回答。)

结论: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探究矩形的性质:

(1)问题:像框除了“有一个内角是直角”外,还具有哪些一般平行四边形不具备的性质?(学生思考、回答.)

结论: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探索矩形对角线的性质:

让学生进行如下操作后,思考以下问题:(幻灯片展示)

在一个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上,用两根橡皮筋分别套在相对的两个顶点上,拉动一对不相邻的顶点,改变平行四边形的形状.

①随着∠α的变化,两条对角线的长度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②当∠α是锐角时,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当∠α是钝角时呢?

③当∠α是直角时,平行四边形变成矩形,此时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操作,思考、交流、归纳。)

结论: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3)议一议:(展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解决)

①矩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有几条对称轴?如果不是,简述你的理由.

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长的一半,你能用矩形的有关性质解释这结论吗?

(4)归纳矩形的性质:(引导学生归纳,并体会矩形的“对称美”)

矩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矩形是轴对称图形.

例解:(性质的运用,渗透矩形对角线的“化归”功能)

如图,在矩形ABCD中,两条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B=OA=4

厘米,求BD与AD的长。

(引导学生分析、解答)

探索矩形的判别条件:(由修理桌子引出)

(5)想一想:(学生讨论、交流、共同学习)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怎样的四边形?为什么?

结论: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理由可由师生共同分析,然后用幻灯片展示完整过程.)

(6)归纳矩形的判别方法:(引导学生归纳)

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三、课堂练习:(出示P98随堂练习题,学生思考、解答。)

四、新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共同从知识与思想方法两方面小结。)

五、作业设计:P99习题第1、2、3题。

板书设计:

矩形

矩形的定义:

矩形的性质:

前面知识的小系统图示:

矩形的判别条件:

例1

课后反思:在平行四边形及菱形的教学后。学生已经学会自主探索的方法,自己动手猜想验证一些矩形的特殊性质。一些相关矩形的计算也学会应用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来解决。总的看来这节课学生掌握的还不错。当然合情推理的能力要慢慢的熟练。不可能一下就掌握熟练。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梯形》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意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能力目标:能利用等腰梯形的性质解简单的几何计算、证明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

认知目标:了解梯形的概念及其分类;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等腰梯形性质的探索;

难点:梯形中辅助线的添加。

教学课件:PowerPoint演示文稿

教学方法:启发法、

学习方法:讨论法、合作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图片,说出每辆汽车车窗形状(投影)

2、板书课题:5梯形

3、练习:下列图形中哪些图形是梯形?(投影)

4、总结梯形概念:一组对边平行另以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5、指出图形中各部位的名称:上底、下底、腰、高、对角线。(投影)

6、特殊梯形的.分类:(投影)

(二)等腰梯形性质的探究

【探究性质一】

思考:在等腰梯形中,如果将一腰AB沿AD的方向平移到DE的位置,那么所得的△DEC是怎样的三角形?(投影)

猜想:由此你能得到等腰梯形的内角有什么样的性质?(学生操作、讨论、作答)

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求证:∠B=∠C

想一想:等腰梯形ABCD中,∠A与∠D是否相等?为什么?

等腰梯形性质:等腰梯形的同一条底边上的两个内角相等。

【操练】

(1)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B=60o,BC=10cm,AD=4cm,则腰AB=cm。(投影)

(2)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DE∥AC,交BC的延长线于点E,CA平分∠BCD,求证:∠B=2∠(投影)

【探究性质二】

如果连接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图中有哪几对全等三角形?哪些线段相等?(学生操作、讨论、作答)

如上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AC、BD相交于O,求证:AC=BD。(投影)

等腰梯形性质: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探究性质三】

问题一:延长等腰梯形的两腰,哪些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对称轴呢?(学生操作、作答)

问题二:等腰梯是否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对称轴是什么?(重点讨论)

等腰梯形性质:同以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对角线相等

(三)质疑反思、小结

让学生回顾本课教学内容,并提出尚存问题;

学生小结,教师视具体情况给予提示:性质(从边、角、对角线、对称性等角度总结)、解题方法(化梯形问题为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问题)、梯形中辅助线的添加方法。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因式分解》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方法。

2、掌握提公因式法和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综合运用。

3、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教学难点:

高次指数的转化,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的灵活运用。

教学案例:

我们数学组的观课议课主题:

1、关注学生的合作交流

2、如何使学困生能积极参与课堂交流。

在精心备课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的自学提示:

1、整式乘法中的平方差公式是___,如何用语言描述?把上述公式反过来就得到_____,如何用语言描述?

2、下列多项式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吗?若能,请写出分解过程,若不能,说出为什么?

①-x2+y2②-x2-y2③4-9x2

④(x+y)2-(x-y)2⑤a4-b4

3、试总结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的条件是什么?

4、仿照例4的分析及旁白你能把x3y-xy因式分解吗?

5、试总结因式分解的步骤是什么?

师巡回指导,生自主探究后交流合作。

生交流热情很高,但把全部问题分析完已用了30分钟。

生展示自学成果。

生1:-x2+y2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可分解为(y+x)(y-x)

生2:-x2+y2=-(x2-y2)=-(x+y)(x-y)

师: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但第二种方法提出负号后,一定要注意括号里的各项要变号。

生3:4-9x2也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可分解为(2+9x)(2-9x)

生4:不对,应分解为(2+3x)(2-3x),要运用平方差公式必须化为两个数或整式的平方差的形式。

生5:a4-b4可分解为(a2+b2)(a2-b2)

生6:不对,a2-b2还能继续分解为a+b)(a-b)

师:大家争论的很好,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必须化为两个数或两个整式的平方的差的形式,另因式分解必须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

反思:这节课我备课比较认真,自学提示的设计也动了一番脑筋,为让学生顺利得出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的'条件,我设计了问题2,为让学生能更容易总结因式分解的步骤,我又设计了问题4,自认为,本节课一定会上的非常成功,学生的交流、合作,自学展示一定会很精彩,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本节课没有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练习很少,作业有很大一部分同学不能独立完成,反思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我在备课时,过高估计了学生的能力,问题2中的③、④、⑤多数学生刚预习后不能熟练解答,导致在小组交流时,多数学生都在交流这几题该怎样分解,耽误了宝贵的时间,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导致难点、重点不突出,若能把问题2改为:

下列多项式能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吗?为什么?可能效果会更好。

(2)教师备课时,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层次,能力水平,真正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安排习题要循序渐进,切莫过于心急,过分追求课堂容量、习题类型全等等,例如在问题2的设计时可写一些简单的,像④、⑤可到练习时再出现,发现问题后再强调、归纳,效果也可能会更好。

我及时调整了自学提示的内容,在另一个班也上了这节课。果然,学生的讨论有了重点,很快(大约10分钟)便合作得出了结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练习量大,准确率高,但随之我又发现我在处理课后练习时有点不能应对自如。例如:师:下面我们把课后练习做一下,话音刚落,大家纷纷拿着本到我面前批改。师:都完了?生:全完了。我很兴奋。来:“我们再做几题试试。”生又开始紧张地练习……下课后,无意间发现竟还有好几个同学课后题没做。原因是预习时不会,上课又没时间,还有几位同学练习题竟然有误,也没改正,原因是上课慌着展示自己,没顾上改……。看来,以后上课不能单听学生的齐答,要发挥组长的职责,注重过关落实。给学生一点机动时间,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机会释疑,练习不在于多,要注意融会贯通,会举一反三。

确实,“学海无涯,教海无边”。我们备课再认真,预设再周全,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情,仍然会产生新的问题,“没有,只有更好!”我会一直探索、努力,不断完善教学设计,更新教育观念,直到永远……

相关推荐

119消防宣传日宣传活动方案

实用文
一、指导思想以”119消防宣传日”系列宣传教育活动为契机,普及师生消防安全常识,提高自救互救和逃生能力,科学整合各方资源,开展丰富多彩、互动性、针对性强的主题活动。提高我校全体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二、
展开详情

《番茄太阳》教学反思范文

教学反思
这册教材出现了几篇新课文,《番茄太阳》就是其中的一篇。初次接触到这个题目,我觉得很奇怪,什么是“番茄太阳”?“番茄太阳”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课文读了一半,还是有点不明所以,直到读完全文,才略有所悟。回
展开详情

《小数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加减法在意义上、计算方法上和整数加减法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数的范围扩大了,学生感觉有些陌生。课堂开始创设情境,现实而富有
展开详情

小学开学第一课的教案范文

教案
教学目标:1、充分认识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2、在学习和生活中注意人身安全,饮食安全,交通安全等。3、进行预防灾害,防肺结核的教育。教学过程:一、导入:列举出生活中的安全事例。二、安全工作的重要性1、公
展开详情

疫情主题的幼儿教案

教案
活动目标:1、帮助幼儿懂得有关传染病的常识和预防措施。2、培养幼儿预防传染病,增进健康的意识和行为。3、了解主要症状,懂得预防和治疗的自我保护意识。4、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识。5、初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展开详情

荷叶圆圆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看着《荷叶圆圆》课堂中学生快乐的面容,感受着他们心灵的愉悦,不禁为如此自然又创造之光熠熠生辉的阅读教学课堂赞叹,不禁想说一句:对话,定能使课堂焕发课堂生命活力。《语文课程标准》就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落
展开详情

中班音乐歌曲

教案
设计意图《指南》关于艺术领域的阐述中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丰富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本园坚持开展中国传统文化醒狮武术特色活动已
展开详情

有关2021年七夕的活动方案

实用文
活动主题:活动时间:7月28—8月2日活动内容:黄铂金:黄铂金消费满1500元送77元钻石黄铂金消费满3000元送177元钻石黄铂金消费满4500元送277元钻石以此类推。银饰:xx银饰全场9折。钻饰
展开详情

公开课后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县教研室来我校视导,其中一项就是听课,我有幸被抽中,【原创】一堂公开课后的教学反思。我思量再三,我决定上《陈太丘与友期》这一课,文中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文中的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同时告诫人
展开详情

睡前故事2022

课外必读书目
要你赔拉紧绳子,他们在拔河——大象后面是白马;白马后面是黄牛;黄牛后面是黑驴。劲用得太大了,“嘣!”绳子拉断了!大家都跌倒了。大象把白马身上弄脏了。白马对大象说:“要你赔!”白马把黄牛踢痛了。黄牛对白
展开详情
热点文档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小树叶找妈妈》的说课稿 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 《应用文写作》教学设计 平安夜简短暖心的文案(精选400句) 月光曲教学反思 2022年中秋节活动方案_教师节活动方案 幼儿园感恩节活动策划方案 培训学习的自我鉴定 小学五年级语文《红樱桃》教案及说课稿 科学活动《认识水》教案 快乐的儿童节中班教学设计 2022情人节发红包数字含义_情人节发红包讲究 感恩节温暖的朋友圈文案(精选100句) BEC商务英语中级阅读精品讲义lesson7-10 教师节活动策划方案 小班礼仪教育活动教案 小班珍爱生命安全教育教案范文 青少年体育活动方案 诗词教学教研活动方案 学校推普周活动方案 幼儿园冬天主题活动方案 《小鱼》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风教案 大班跳舞的树教学反思 爱护眼睛教案 说课稿 小学四年级数学《近似数》教案 平安夜主题活动方案范本 2022年中小学生夏季防溺水安全教育教案 2022纪念五四精神,传承五四运动精髓活动策划 十一国庆节班会活动方案 幼儿园开学园长致辞 适合小暑发的文案(精选60条) 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教案 2020年幼儿园家长会园长发言稿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 雅思g类阅读好考吗 幼儿园节约用水宣传活动主题方案 2022正月十五元宵节活动策划方案模板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反思 大班美术教案我的牙 幼儿园园长竞聘演讲稿 幼儿园小班几个教案 《小虾》教学设计 抖音上伤感的文案 九年级物理教学反思 中班教师节教案 幼儿园大班一日教学反思范文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优秀教案范文 个人教学反思怎么写 《画杨桃》教案(优质16篇) 高一历史教案 《小小的船》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太阳的颜色》教学反思 五一行车安全作文 酒店营销活动方案 大暑发给客户文案(精选240句) 《孔子游春》教学反思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科学活动教案模板 小学课外阅读活动实施方案 幼儿园包饺子活动方案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泉水》教学反思_语文教学反思 适合520发朋友圈文案 新年礼物美术教案 六一儿童节幼儿活动策划方案 小班夏天的《雷雨》教学反思 大班教案《环保》 学校师德师风考核方案 幼儿园父亲节活动方案 小朋友睡前故事全文 学会看病教案 愚人节活动策划方案 关于夏天的文案(精选235句) 大班美术教案范文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 2022小学生全国交通安全反思日活动方案 可爱的动物说课稿 十一美容活动方案 2022年9月12日雅思阅读机经预测 2022毕业典礼活动方案 垃圾分类主题活动方案 一年级下册《数的顺序》教学设计 幼儿园小小班活动方案 说课稿模板 关于八月最后一天发朋友圈文案(精选60句) 主题班会方案文明主题班会 2021感恩教育主题班会的教案模板 高一物理教学反思 变废为宝活动方案 幼儿园应急预案范文 最新除夕守岁文案(精选170句) 《众数》教学反思范文 2022年喜迎元旦活动方案 幼儿园活动课程教案 有多少个国家要过愚人节2022_各国是怎样过愚人节的 二年级语文动手做做看教案 主题班会方案自信主题班会方案 祝生日快乐的朋友圈暖心文案(精选50句) 六月的祝福文案(精选180句) 他发明了什么教案 小学防汛的应急预案范文 《跨越式跳高》教学反思范文 关于预防疫情的文案(精选175句) 北师版数学书五年级上册教案 绿色上网健康成长主题队会活动方案 幼儿园父亲节主题活动方案 高中历史优秀教学反思 小学生的安全教育教案 小学生入学教育教案范文 一年级风教学反思 鸟岛教学反思范文 最新防震减灾活动方案 《木兰诗》教学反思范文 大班端午活动教案 幼儿园亲子运动会家长感言 抗击疫情感动人物先进事迹 夏天最有趣的活动方案 幼儿园假期疫情防控工作方案 《饮食与健康》教学反思范文 教师节的感恩活动策划方案 吸烟有害健康主题班会教案 《不一样的你我他》教学反思范文 地理优秀的教学反思 疏散的应急预案 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案大全:爸爸、妈妈和我(集锦5篇) 孤独的心情文案大全 学校疫情防控班会主题 学生会活动方案 火灾疏散应急预案范文 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教案 七年级思想品德教学反思 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高三教师复习课教学反思范本 开学第一课安全教育活动方案 语文怎么写教学反思 口腔健康教育教案 五年级《桥》教学设计 《蒲公英》教学反思 抖音的文案(精选250句) 公司促销活动方案 六一亲子活动方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萧山杨梅》教学设计范文 荷叶圆圆教案 幼儿科学探索活动《沉与浮》说课稿模板 幼儿园大班活动方案 2021年小学消防活动方案 《石榴》阅读答案_记叙文阅读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学反思范文 情人节官宣文案(精选220句) 2021幼儿园大班重阳节活动教案模板 幼儿园中班系鞋带教案 大班健康活动打雪仗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带雨的花》教案模板 有关正比例函数的教学反思范文 2021年幼儿中班重阳节艺术的教案范文 5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反思 2021学校庆教师节活动方案 有关方案策划 闺蜜之间的文案(精选220句) 大班庆元旦活动方案 三年级《花钟》的教学反思 同学聚会活动策划方案 中华文明演讲稿700字 招新活动方案 说课稿模板 这个办法好的教学反思 幼儿园开展防震减灾应急演练方案 全国爱耳日宣传活动方案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 商场促销的活动方案 2022清明节祭扫烈士陵园活动方案 毕业季给老师的祝福文案(精选120句) 《色彩的世界》教案 国庆节的教案范文 大班安全教案《一个人在家》 六年级语文马 小学语文《祖父的园子》教案范文 妇女节幼儿园活动方案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桂林山水》 《拿来主义》的教案范文 2022高中生新学期战疫作文 小班六一儿童节方案 大班毕业典礼策划活动方案 关于全民健身活动方案范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文化活动方案 二十四节气小雪的活动方案 语文教案模板 世界无烟日主题活动方案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杨树之歌》教学反思 关于《比的化简》教学设计 杨氏之子教案 幼儿园三八节活动策划 《我要的是葫芦》优秀教学反思范文 《春》教学反思 幼儿园毕业家长发言稿 植树节的主题活动方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