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体大小 :  小   中   大 ] [ 打印 ] [ 关闭窗口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明城市
惠州实施新规划:2035年市区建成区绿地率达42.5%
时间 : 2024-08-13 08:43:00   来源 : 惠州文明网

  惠城区建设打造滨江公园链、5条水岸花廊;仲恺高新区将拥有中央生态绿轴;惠阳区依托客家村落和农林资源优势,发展近郊美丽乡村游;大亚湾要融合山、林、河、海资源,形成翡翠项链……绿地城中建,人在画中游,惠州绿色美好生活蓝图徐徐展开。

  日前,记者从惠州市城乡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网站了解到,《惠州市区绿地系统规划(2023-2035)》已印发实施。规划提出,惠州建成区将构建集山、河、湖、海、园、乡、城于一体的美丽宜居型绿地生态网络,打造生态安全、幸福宜居、绿色休闲且具有人文特色的山水公园之城。到2035年,惠州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2.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约47%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约21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约95%。另外,规划对古树名木保护也做出明确规定,实行古树名木分级保护,加强大树保护工作,培育古树后备资源。

  随着夜幕降临,市民乐园成为市民休闲娱乐好去处。惠州日报记者钟畅新 摄 

  绿色生态空间 

  构建“一屏二廊三核三片四带”山水结构 

  本次规划区范围即惠州市辖区,包括惠城区、仲恺高新区、惠阳区和大亚湾开发区。

  惠州市域绿色生态空间格局根据北部拥山、南部襟海的市域山水形态特性,构建“一屏、二廊、三核、三片、四带”的山水结构。“一屏”为北部山林生态景观屏障;“二廊”为白云嶂—铁炉嶂—莲花山、象头山—红花嶂—白云嶂两条生态景观廊道;“三核”为红花嶂生态绿核、白云嶂生态绿核及铁炉嶂生态绿核三个生态绿核;“三片”为龙门中部、东江平原、西枝江下游三大农业生态片区;“四带”为沿东江、西枝江、淡水—淡澳河、滨海四条滨水生态景观带。

  近期目标(2023-2025年)以“补不足,树标杆”为重点,着重推进自然郊野公园、社区公园建设;结合万里碧道建设强化水岸绿廊;积极补充社区公园和微公园,减少公园服务覆盖盲区,使山水格局得到强化,文化价值得到彰显。到2025年,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约45%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约18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约90%。

  中期目标(2026-2030年)全面提升公园品质及特色,打造50个典型示范项目,使绿地品质达到湾区一流。到2030年,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约46%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约19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约92%。

  远期目标(2031-2035年)全面塑造优美宜居的城市环境,使山、河、湖、海、园、乡、城浑然一体,绿色生态网络和休闲游憩体系和谐共荣,惠州市山水公园之城形象深入人心。到2035年,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2.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约47%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约21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约95%。

  惠城 

  打造五大风貌发展区 

  惠城区绿化发展目标指标为,至2035年,将惠城区打造成为“两江汇流,湖光山色”的山水丽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22.35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不低于95%。

  惠城区规划构建“两心、两带、六廊、四片”的绿地布局结构。其中,强化东江、西枝江生态景观带,打造滨江公园链;依托小金河、望江沥、陈塘河、金山湖、金山水廊等河道打造5条水岸花廊;打造惠州大道、东湖西路—演达大道、三环路绿环城市形象景观大道。

  同时,集中打造五大风貌发展区,完善惠城区南北发展骨架。五大风貌发展区中,高铁北站新城风貌发展区,以TOD+EOD为综合发展模式,围绕北站建设高铁北站广场、麒麟山公园,并以小金河、风门坳为核心,蓝绿结合打造水岸花廊;江北中轴新城风貌发展区,推进江北核心区中轴(市民乐园、北湖公园)景观提升改造;西湖—古城历史风貌发展区,发掘用地潜力,推进老城增绿工程,结合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工作,围绕西湖生态绿核为核心,打造山湖大公园;金山湖风貌发展区,紧抓省碧道建设契机,形成完整的滨水慢行游线,近期重点推进大湾区碧道金山湖段;金山水廊水韵文化展示区,推进惠南新城建设,围绕金山水廊发展水韵文化特色绿地建设。

  仲恺 

  打造交通通道形成城市绿脉 

  仲恺高新区绿化发展目标指标为,至2035年,将仲恺高新区打造成“生态宜居,产城融合”的生态新城,形成城市公园均布,滨河绿楔导风,环城绿荫围绕,道路绿带相依的景观生态格局,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11.51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不低于95%。

  仲恺高新区规划形成“一轴、两心、五脉、六区、七核”的绿地布局结构。以潼湖湿地为核心,重点发展以中央公园、甲子河公园、仲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仲恺公园为节点,以游园、社区公园为联系的东西向中央生态绿轴;通过新建、提升公园,优化公园布局,完善服务覆盖,提升区域环境品质,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围绕仲恺大道、智慧大道、惠新大道、新华大道等重要交通通道,形成城市绿脉;以潼湖湿地农业区为依托,打造“花田+果林”“花林+农田”的都市观光农业景观。

  惠阳 

  依托临深优势发展近郊美丽乡村游 

  惠阳区绿化发展目标指标为,至2035年,将惠阳区打造成“城乡一体、美丽宜居”的人文绿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25.77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不低于95%。

  惠阳区规划形成“三带、三廊、五片”的网状绿地结构。一是发挥惠阳区客家村落和农林资源优势,依托其临深区位优势,大力培植观光农业,发展近郊美丽乡村游,重点打造秋长吉他小镇、沙田山地休闲旅游小镇等北部生态农业片区;二是以惠阳站为核心,高品质建设周边新区绿地环境,打造生态科技创新城市组团;三是重点提升连接深圳、东莞的沈海高速等交通干道门户绿化景观。

  大亚湾 

  融合各类资源形成翡翠项链 

  大亚湾开发区绿化发展目标指标为,至2035年,打造成为“山海融城,品质一流”的生态港湾,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17.15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不低于95%。

  大亚湾开发区规划形成“两片、五区、六廊、八核”的网状绿地结构。通过突出山、林、河、海特色资源有机融合,打造通山达海的城市开放景观绿廊、百里临港工业景观带及百里国际滨海旅游长廊,形成翡翠项链,重点保护虎头山—红树林生态绿核,同时提升公共空间品质;结合城市更新,提升大亚湾中心区及西区绿地环境品质,连通绿色斑块,完善公共绿地网络。

  相关链接 

  古树名木保护每5年普查更新 

  目前,惠州市古树、名木、后备古树均纳入保护对象范围,每5年进行一次资源普查和名录更新,并向社会公布。

  惠州将实行古树名木分级保护:树龄300年以上的古树实行一级保护;树龄100年以上不满300年的古树实行二级保护;名木和500年以上的古树实行特别保护。

  与此同时,开展调查、建档工作,加强大树保护工作,培育古树后备资源。通过进行大型古树名木及后备资源普查,在全市区范围内建立系统完善的古树名木档案。并全面补充调查树龄在50年以上100年以下的树木,建立古树名木后备资源档案。依据普查结果相继分批公布保护古树名木名录,统一规定保护标牌样式、规格,并由各级县人民政府分批挂牌、立碑保护。

  同时,规划还要求健全管理制度,开展学术研究,并强化大树景观,加强宣传展示,提高全社会保护古树名木的意识,使全社会自觉爱护古树名木。(惠州日报记者谭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