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自2013年开始,我每年都要去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进行调研,将恩施作为观察和思考中国国家发展和社会变迁的“样本”,十年间几乎跑遍了恩施州的所有县市。2022年我和一些同事去建始县开展乡村振兴的调研,有了与茅田乡太和街村的第一次邂逅,在感叹太和街村在最近几年变化的同时,也在思考太和街村的成功之道。为了揭开这个谜团,同时也为完成湖北省社科联《是这个理》专栏节目的前期采访工作,我从2023年7月开始又先后多次赴太和街村进行实地调研,也有了对太和街村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
老屋新貌
2023年10月30日,我和摄制组赶赴太和街村进行节目拍摄,我们邀请了曾经的驻村第一书记胡福先为我们太和街村变化背后的故事。今年9月就已退休的胡福先在接到邀请后欣然同意,在回到太和街村后直接把我们带到了邱家老屋。从胡福先的口中得知,邱家老屋建于1866年(清同治五年),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古色古香,保存完整,屋中至今依然保留着“善与人同”“风高杖国”“古稀家范”和“杖荣其国”四块牌匾,是太和街村“善”文化的发祥地。2021年5月,胡福先担任恩施州人大常委会办公室驻茅田乡太和街村第一书记,在走访过程中发现了邱家老屋,注意到了发生在邱家老屋的善人善事以及背后蕴藏的善文化。了解农村而又工作务实的胡福先很快从邱家老屋找到了开展工作的思路,将修缮邱家老屋以及弘扬善文化作为推动太和街村改变的重要抓手。2021年被修缮一新的“邱家老屋”成为太和街村的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屋内建有太和街村的文化大礼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乡村书吧等,2023年3月6日被授予“恩施州家风家教实践基地”。
修缮后的“邱家老屋”建起了太和街村的中心评理说事点,成为村里调解矛盾纠纷、弘扬“善”文化的重要阵地。在谈到为何要把邱家老屋建成中心评理说事点时,胡福先讲到,“当初就是看中邱家老屋的善文化”,在遇到需要村里调解的纠纷时,“我们一般是让矛盾双方当事人先在邱家老屋接受“善”文化的洗礼,洗涤内心浮躁、偏执的情绪,然后再心平气和地接受矛盾纠纷调解,这样做往往会事半功倍”。在平时,评理说事点会在村民中开展普法宣传,当村民之间发生纠纷时则会主动介入调解。
胡福先回忆说,评理说事点的建立大大减轻了村里的负担,人手有限的村支两委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谋划全村的发展,同时,矛盾在基层的及时化解也为太和街村实现民风淳朴、和谐发展提供了保障。循着这样的思路,太和街村在全村还建立了另外4个评理说事点,制定了评理说事的议事规则,逐渐建起“1+4+N”的工作模式。善于通过群策群力调解矛盾纠纷,善于利用村民共同关注的集体利益化解个人恩怨,善于援引大家公认的正面典型,和从祖上流传下来的善文化,从而促动负面情绪思想行为转化为正能量。这就是茅田乡太和街村以“善”治村,实现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
有事?有事找周孝珍
经常听村里人说,“有事?有事找周孝珍。”据了解,这句话在建始县茅田乡太和街村很管用。村民们一遇到急事或者麻烦事,最先想到的就是找周孝珍解决。
周孝珍一家早年历经坎坷,2015年与邻居因为一块承包地的权属问题,多年来一直闹矛盾,甚至成了村里有名的“老扯皮”。为了调解好周孝珍与邻居的矛盾,胡福先动员了村民张国英上门去做她的工作。根据张国英的回忆,“起初,周孝珍比较抗拒,她说这个事情没发生在我身上,要是发生在我身上,我做的还不一定有她好”,但调解过程中发生的一件事最终触动了周孝珍。张国英无偿将自家的一块田捐给了村里,用以建设村里的篮球场和小花园,这件事让周孝珍非常佩服,也让周孝珍慢慢打开了心中的疙瘩,用她自己的话来讲,“纠结过去的事情不会给自己带来幸福”。张国英之所以这样做,一是为了给周孝珍做个榜样,另一个也是受邱家老屋善文化的影响,“我是从外村嫁过来的,很早就听说了邱家人为善行善的故事,特别是邱世钧老人的妻子李在兰孝敬公婆的事让我们都很佩服”。
不再纠结过去的周孝珍主动要求做“评理说事员”,并且把自己家建成“评理说事点”。当问及她为何要这么做时,周孝珍告诉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化解村民之间的矛盾,让我们太和街有更好的发展”。靠着自己的热情和坚持,周孝珍成功调解了多起纠纷,成为太和街村远近闻名的“金牌调解员”。现如今,周孝珍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周孝珍与家里人一起经营一家民宿,每年暑期都会有30多个游客住在她家,忙的时候不仅需要全家动员,还需要雇人帮忙打理,一家人的生活美满而又富足。周孝珍的巨大转变让胡福先非常欣慰,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当初的想法,“虽然村干部在调解村民纠纷的过程中尽职尽责,但人手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往往是顾了一头顾不了另一头,效果不好。要利用合力调解村民纠纷,把矛盾调解真正做到村民心坎上。”
花田调解
根据胡福先的回忆,他在邱家老屋调解的第一个纠纷是围绕着“善见花田”康养项目的征地问题。近年来,太和街村夏季避暑旅游和农家乐民宿产业发展迅速,村里越来越多的农户搞起了民宿行业。但是,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遭遇了发展的瓶颈,其中最大的瓶颈就是缺少可供游玩的场所,一些民宿业主经常要包车带游客到周边的石门河等景区游玩。农家乐和民宿店主一致认为,想把客人留在本地,就要在村里开发一些游玩项目。为此,太和街村拟在209国道沿线、上善广场后,实施“彩见花田”项目,需租用土地25亩,涉及10户农户。其中,9户已签订租地协议,最后只剩村民黄西付不同意出租自家四亩土地。村干部多次上门做工作无果,评理说事机制随即启动。
为了确保这次调解的成功,胡福先联系了张国英、孙玉庭、陶世凤等7名评理说事员在邱家老屋开展调解,同时邀请乡司法所的同志到会指导。在到达邱家老屋以后,胡福先和几位评理说事员带着黄西付夫妻俩一起重温邱家十代为善的故事,讲述太和街村善文化的历史。黄西付夫妻俩情绪渐渐平静下来,并讲出了这个组合家庭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到场的评理说事员纷纷发言,在表示理解的同时,以太和街村未来发展为出发点,分析趋势、讲解利弊。评理说事员孙玉庭讲道,“我们大家都祖祖辈辈在这里种田,特别理解你们的心情,这次有的村民菜园都被占了,还有的本身家庭条件不是很好,儿孙辈出门打工,一下占七八亩地,不愿意也能理解”“但是只有我们把产业搞起来了,我们的后代才不用出去打工,就可以回来开民宿做旅游,出去也体体面面”。最终,黄西付夫妻被说服,愿意拿出2亩地,签订土地出租协议,支持花海项目的建设。在我们去拍摄节目的时候,我们对黄西付夫妻进行了回访,黄西付的妻子吴定菊表示,“我有困难,村里帮我解决,我很满意”。善见花田项目的建设也让吴定菊觉得当初的决定是对的,“原来那块地种了很多花,夏天的时候五颜六色,非常好看”“村里在花田还举办音乐会,非常热闹,我坐在家里就可以看到”。
水塘风波
村民何显珍家的旁边有一口小水塘,因担心孙女的安全问题,何显珍希望把水塘填平,“这个水塘面积不大但很深,里面有村里以前打的机井,现在还有一些小孩会在水塘边玩,非常危险”。她认为,填平这个水塘不仅是为了自家小孩的安全,同时也是为了村里以及外地来避暑的小孩考虑。
但是,村民李来学和郭则成不同意,他认为水塘在缺水的太和街村有很多用途,并且担心填平后的土地被他人占用。为此,周孝珍和张国英他们曾多次上门进行调解,李来学和郭则成起初也同意了,但就在村里商量如何填平的时候,李来学又反悔了。在拍摄节目的第二天,几家人为这口水塘的“填”与“不填”再次发生争执,这也让周孝珍他们再次忙碌了起来。在我们拍摄临近结束的时候,李来学的想法也发生了改变,他表示评理说事员们对安全的考虑是对的,但不一定通过填平的方式来解决,“你把井扩建好,边上用围栏一围,它不是也消除隐患了”。
村里有群“和事佬”
围绕着水塘再次掀起的风波让我们体会到“评理说事员”的不易,他们大多在闲暇之余开展评理说事,没有报酬且有时还不被理解,村民宋召军就是这样。作为土生土长的太和街村村民,宋召军从小就耳濡目染村里的“善”文化,常听父辈讲述“邱大善人搭棚施粥”“康先生施药救人”的故事。2020年返乡的宋召军成立湖北康养硒都旅游开发公司,利用太和街村天然的地理和气候优势发展民宿旅游,后又成立一家湖北上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营“婚庆策划、化妆、摄影服务和商业演出服务”。2021年,宋召军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人才”被吸纳进太和街村的乡贤队伍,成为太和街村的“评理说事调解员”。
有些人认为做这些费事、费力,不值得,私下里劝他不要干这种出力不讨好的事。宋召军告诉我们,他之所以坚持了下来,“一个是怀揣着感恩的心,做这些事是为了回馈村里对我曾经的帮助;另一个是有成就感,乡亲们的精神面貌在一天天改变,这让我觉得干这个是值得的”。
像宋召军这样的评理说事员,太和街村一共有42人,他们大多是村里有威望的人,有退休干部、老党员、退休教师,也有文化传承人、致富能手。正是他们让流传至今的善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把“善”文化融入村民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中,实现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太和街村的治理和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开创了太和街村乡村振兴的新局面。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燚(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是这个理》第82期主讲人)
责编:廖逢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