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很忙”系列漫画在网上爆红,一度传出课本因此脱销的消息,但记者探访京城各大书店却发现情况并非如此,且杜甫著作也未因此走俏。王府井书店和西单图书大厦管理人员均称,在“杜甫很忙”之前就没有卖过这本教材。专门售卖教材的北京课本书店则称,这本书上学期就已经卖光,这学期根本就没有上架,“出版社还没印,何来脱销啊?”记者在探访时也发现,即便杜甫最近很红,今年又恰逢杜甫诞辰1300周年,杜甫的诗作却少有人问津。货架上仅摆放了一两本诗集,“放了很长时间了”,工作人员说。[详细]
712年的春天如常降临,河南巩县的一户人家一个男孩呱呱坠地。鲁迅先生在一篇文章里曾经写道,一家子生了个男孩,人们来贺喜。这个说,这个孩子将来要升官的;那个说,这个孩子将来要发财的……说到底,没有人能够预料一个孩子的未来,他将有怎样的生与死。[详细]
唐宋以来,很多人都把杜甫当作受苦受难的典型,以为他大半生都处于饥寒交迫状态。刻画在人们脑海中的杜甫,无不是一个苦大仇深、穷愁潦倒的清癯老人的形象。这种认识和形象,跟实际情况大相径庭。历史上的杜甫,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穷苦。杜甫一生其它时间的生活,虽然诗文中屡见诉苦哭穷的语句和片段。[详细]
有关于杜甫的死因,千百年来争议颇多,众说纷纭。其中最早的叙述见于唐人郑处诲的《明皇杂录》。他在提到杜甫“大水速至,涉旬不得食”以后说:“令(聂县令)尝馈牛炙白酒,(杜)甫饮过多,一夕而卒。”就是说,他认为杜甫死于暴饮暴食。以后,《新唐书》和《旧唐史》等正史都采用此说。[详细]
河南省诗歌协会会长:恶搞杜甫不能没有民族底线
“如果是有人恶搞杜甫,恶意丑化杜甫形象,说明他是无知的、浅薄的、低俗的。”马新朝说,我们绝不允许抵毁杜甫形象。恶搞文化、穿越文化不能没有民族底线,不能没有精神之光。我们要尊重杜甫,敬仰杜甫文化,这样我们的民族才能发扬光大。[详细]
“恶搞杜甫”是人文教育的缺失
对科技的过分重视使得人文学科长期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境地,人文教育的缺失导致了很多学生个人涵养的低下,严重的则导致其价值观、人生观的扭曲。高中校园里,为了将来就业的路子广,大家一拥而上进了理科班,很多人甚至认为读文科是因为自己不聪明,是很丢人的。在填报大学志愿的时候,人文学科也是很多人不愿意去的冷门专业,如果不幸被调剂到人文学科,就想尽一切办法转专业。[详细]
杜甫“很忙”是一种对文化的摧残与践踏
这是在给我们以历史文化巨匠与大师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精髓抹黑。说到这,我们在看“孩子们”眼中的杜甫“很忙”,不仅没有丝毫的笑意,反而背负起一种压抑的责任与义务。不要在发酵这种没有内涵的轻浮文化,让我们的大诗人杜甫“歇息”吧。当然,这背后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社会、家长、学校,乃至我们教育所要面对的一种现实问题,究竟该给我们的青年人填充一种怎样的文化营养。[详细]
恶搞文化名人风表现的是浮躁心态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一种文化对恶搞有一个底线,如同印度人就不会恶搞泰戈尔,希腊人不会恶搞柏拉图一样,当下的我们是否也该自醒和借鉴,将这股恶搞风刹刹车?不由想起了杜甫《登高》一诗,诗人秋日登高,孤苦愁闷,忧国忧民的悲郁之情尽现。网友在涂鸦过程中,有没有体会到诗人的高尚情操和诗中蕴藏的伟大的爱国精神,又是否愿意真正走进他、了解他,继而了解整个中国传统文化?[详细]
“杜甫很忙”也是个好事
换个角度看,“杜甫很忙”至少说明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那么,如果教育工作者能够从中进行反思,变“杜甫很忙”为学生很忙——让教学变得更有趣味性,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假如杜甫活到今天看到这一幕,也会报以会心一笑的。[详细]
恶搞诗圣杜甫也是一种纪念方式
恶搞某个人,一种是出于极端厌恶,一种是出于喜爱。从现实的情形来看,显然是出于对杜甫的喜爱。从另外的角度而言,恶搞,何尝不是一种特殊的纪念方式?杜甫的诗圣地位,不会因为被恶搞而受损,现代人有现代的表达方式,恶搞杜甫,天塌不下来,诗圣的诗作不会因此而损伤。恶搞杜甫,只会让更多的人喜欢杜甫,对此,我们无妨一笑了之,更不必挥舞道德大棒。[详细]
对“杜甫很忙”别上纲上线
诗圣杜甫知道千年之后,自己会以“coser”身份而爆红网络,想必别有一番滋味。作为全民恶搞的对象,杜甫不是第一个,前面还曾有雷锋、罗玉凤等各色人等。这些人物身份地位甚至连生活年代都不同,但都成为网民恶搞文化消解的对象。恶搞无关乎“破坏圣贤形象”,更不必牵涉到“考虑历史地位”这样的大是大非高度。恶搞无关原则。[详细]
杜甫涂鸦是创意的产物而不是亵渎
我们长期形成了一种观念,优秀的历史人物就应该是严肃的,崇高的,似乎一点调侃都不容,这样的观念其实就是抑制思想的自由发展,扼杀了创意的萌芽。教科书、学校老师都给我们介绍李白的文学成就,但又有几个老师能够告诉学生,李白当年的风流史,李白和其遍布天下崇拜者的故事有哪几个学生可以讲出来。[详细]
恶搞一词来自日语的Kuso,是一种经典的网上次文化,由日本的游戏界传入台湾,成为了台湾BBS网络上一种特殊的文化。这种新文化然后再经由网络传到香港、接着是中国大陆。恶搞主要是对严肃主题加以解构,从而建构出喜剧或讽刺效果的胡闹娱乐文化。恶搞在当代流行文化中很常见。常见形式是将一些既成话题,节目等改编后再次发布,属于二次创作的其中一手法。[详细]
“恶搞”某种程度上契合了现代青年人的特征,成为文化消费的新宠。第一,现代青年人更强调个性。他们比父辈更排斥顺从、更强调个性。我国主流文化作品在内容和风格上具有很大的雷同性,容易引起审美疲劳。“恶搞”颠覆经典、张扬个性,成为青年文化的一个亮点。第二,现代青年人承受更大的压力。教育高收费、毕业即失业……[详细]
恶搞具有很强的娱乐功效,能很好地释放人们的压力、使体力和精力得到快速恢复。恶搞具有吸引人眼球的功能,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恶搞的创作者在没有征得原作者同意的情况下任意截取片段,并进行颠覆、讥讽、戏弄以达到搞笑的目的,扭曲、丑化了原作品,构成了侵权。如果涉及真实人物,还涉及肖像权和名誉权的问题。[详细]
“曲圣”关汉卿骑摩托
魏文帝曹丕上网当“宅男”
司马迁穿警服
历史课本上的“龙套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