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部门的“无记录”
1942年大旱,在气象资料上没有任何记录。现在的河南省气象台,最早的资料只能从1952年查起。省档案局的情况相同。那一年到底旱到什么地步,气温多少度,多少天没下雨,我们都已经无从得知。只有《河南省志》曾有简略的记载:“1942年安阳苦旱,二麦未收,秋禾盈尺又末结实,淇县山丘颗粒末收。洛宁二麦收成不佳,早秋旱死,晚秋未出土。”
铁路局依旧“无记录”
当年大规模的逃荒,除去极少数往北边、南边跑的,大部分是顺着陇海铁路,西逃陕西。当时报纸记载,每天有数千人聚集洛阳火车站。铁路部门是否留有资料?仔细翻查《铁路年鉴》和《陇海年鉴》,关于民国31年(即1942年)的记载只有“宝天段铁路局成立,孝感至汉水埠铁路支线通车”这些无关的。据铁路资料管理者解释,难民逃荒是社会事件,和铁路关系也许不大……
真相藏在历史的角落
还好,河南省档案馆,依然有档案留下来。今天所能查到的具体描述,主要出自当年的三个记者:《大公报》记者张高峰、《前锋报》记者李蕤、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通过《河南省志》、《河南省档案》、《大公报》记录、《河南文史资料》记录、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宋致新的研究、《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的回忆录,以及相关当事人后代的回忆,资料虽然极少,但已经能够告诉我们,那一年发生了什么。70年前的河南,呈现在我们眼前。
[详细]
阻击日军:国民政府扒开花园口黄河大堤
“花园口决堤事件”,和1942年有着绕不开的重大关系。1942年,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但此时河南已经半省沦陷,依旧处于中日交锋的前线。在日军继续进攻郑州前夕,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扒开花园口黄河大堤,以此阻击日军西进。具体执行决堤的任务,落到了53军头上。尽管都知道这是造孽的事情,但军命难违。1942年6月9日,大堤还是扒开了。[详细]
形成大片“黄泛区”:1200万百姓受灾
花园口决堤后,黄河水波涛汹涌,经中牟、尉氏直泻而下,经贾鲁河、涡河分两股汇入淮河,最后流入长江,在豫东、皖北、苏北地区形成了广泛的黄河泛滥区,黄水所到之处,尽成泽国,千万人民在兵灾之中又遭水灾,死伤无数。花园口掘堤黄河东南流,暂时挡住了日军西进的脚步。1938年9月,日军掉头进犯豫南地区。国民政府对外舆论称日军炸毁了黄河大堤……[详细]
部队“吃地面”:抢一只鸡还要勒索20个鸡蛋
从沦陷区和黄泛区逃到国统区的人,日子也并不好过。当时国民政府的规定是,每个地区向驻在该地区的军队提供给养。这样,越是近前线的地区,驻守的军队就越多,农民的负担也就越重。当时河南战区副司令员汤恩伯沿用北洋军阀的做法“吃地面”,甚至公开抢劫,把河南吃得一干二净,无论大户小户,都无粮食储备。当时驻军纪律极差,士兵依仗汤恩伯的势力,在地方上作恶多端,更为可恶的是,抓人一只母鸡,还要勒索20个鸡蛋。[详细]
一九四二:灾象初显
粮荒,巨大的粮荒。数十个县都滴雨未下。经历过光绪三年大灾荒的人,隐隐闻到了某种气息。一路上,全是白花花的榆树,皮已经没有了。老人们讲,吃草根树皮的人,即使熬过这个年景,仍是要病死的。
”[详细]
大灾来临前的气息
1942年整个夏天滴雨未下,麦收只有两三成。往年麦收之后,往往是粮价最低之时,今年却反其道,粮价大涨,地价大跌,上好的地,一亩只卖两百块钱。树叶、杂菜,这些平时给牲畜吃的东西,成了饥民们难得的食物。对于灾民来说,美味莫过于路边叫卖的烙榆皮饼。[详细]
被当成“香饽饽”的大雁屎
60年所罕见的灾荒,让大雁屎成了香饽饽。物价,特别是粮食价格的飞速上涨让灾民们基本断绝了吃粮的希望。据《偃师县志》记载:民国31年(1942)春夏大旱,二麦歉收。7月,蝗灾、风灾,粮食收获仅一至二成,人多以树皮、草根、观音土、雁屎充饥。
[详细]
当上天成为最后的希望
面对灾荒,当时的河南省政府主席是这么想的。当减征或赈粮指望不上时,这也成为当时灾民最后的希望。希望成为现实,需要的仅仅是一场雨。河南省政府主席李培基为了自己的仕途,隐瞒灾情不报,甚至他曾对人表示过,“秋收丰稔,便可补麦季之不足。”
[详细]
一九四二:饥荒蔓延
但离秋收还有两三个月,早已无米下锅的灾民为了活下去,开始贱卖一切能卖的家当。于是,有了李蕤笔下“惊人的古董集”。灾荒引来的死神,还在中原大地进一步横行。死亡不再是黑色幽灵,而成了家常便饭,一条条生命,变成了一串串冰冷的死亡数字。[详细]
饥饿催生的畸形市场
他们好像不懂事的小孩一样,只是哭着哭着,连买主也不知道照顾一下。有人问被子卖多少钱,老婆儿一边哭着一边说‘一百块’,问弹花锤多少钱,她也说‘一百块’,问锄柄的价,也说‘一百块’,应酬似地回答完,便又正正经经地哭起来。四围的人,都报以惨笑。[详细]
一开门,就看到倒毙的人
1942年的大饥荒,集中在洛阳的饥民很多人来到这个地方,要吃要喝。这里是当时洛阳的救灾中心之一,也是古董集,饥民们用来交换吃的地方。当时每天一开大门,便能看到灾民在门口因饥饿倒毙的惨状,每天一睁眼听到的便是啼饥号寒的哭声,到街上走走,到处是要饭的。[详细]
战火纷飞,灾情无法统计
1942年春节,他和爷爷奶奶在家喝了一碗稀汤,喝过汤后到门外和叔叔会合,全家人就上路了,一路要饭,要到了山西。路上,家人听说去洛阳坐火车的话,沿途会遭到日本人炮击,于是,全家人决定不坐火车,改沿太行山一路步行,最后硬是走到了山西。[详细]
1942,生死抉择
干旱让土地裂成一块块龟纹。饥饿如魔鬼般肆虐。官方此后把这场景提炼为“赤地千里,饿殍遍野”。有人为了生存选择当壮丁,也有人选择卖妹妹救弟弟……特殊的时代背景决定了,他们可作出选择的机会并不多。[详细]
许昌大街上,每天都有上百人饿死
饥民无以为食,只好挖野菜、摘树叶、剥树皮、捞河草、捡雁屎充饥。大街上到处都是要饭的,趁人不注意抢走食物的事时有发生。为了不让别人知道自家还有一只鸡,刘玉兰的母亲把鸡锁在屋里,用布裹住鸡嘴,再捆上绳,防止鸡叫。[详细]
摆在农民面前两条路:当壮丁或逃荒
大多数时候,每家每户都要被派壮丁。有些年轻人被派去当壮丁,天真地以为比在家饿死强,当了兵就有吃的了。事实上,壮丁并不好当,在军队中逃跑的、饿死的不在少数。[详细]
带上观音土、雁粪等灾民食物
1942年,我续任第三届国民参政员,是年河南大旱,除少数水田外,一粒未收。中央不准报灾,亦不救济,我以参政员奔走呼号,不遗余力,“结果河南饿死了500多万人,河南省主席李培基只报了1602人,开政治上未有之奇”。[详细]
宫阙万间做了土的潼关老城
过了老陕州,灾民们来到“西省”第一站。在这里,他们不仅要过潼关这一“关”,还面临着另外一些“关”。黄河北岸的日军炮火对准了陇海铁路这条生命线。不冒烟,不鸣笛,在安全路段加速行驶,危险路段则凭借惯性在铁轨上滑行。这样的火车叫“闯关车”。西行的火车缓缓驶入潼关站,两侧的“人肉挂”让人触目惊心,那是被日军炮弹震死的灾民。[详细]
炮火之下的“闯关车”
从人们的交谈中,潼关秦东镇的宋鹏飞得知火车行进中,经常遭到日军的飞机袭击,在黄河北岸的山西风陵渡,日军还架了炮台,对准县城这边轰炸。炮弹虽未命中列车,但其形成的冲击波,却将扒在车上的灾民震死不少。“日军的炮弹威力猛、家伙大,有360斤,老百姓都叫它‘360’。”宋鹏飞说。事实上,除了炮火这一“关”,还有另一“关”在等着灾民……[详细]
寻找日军当年的“要塞炮”
“听说在我们村里的大炮叫‘要塞炮’,在中国只有两台。”杨百升说,听大人讲,一发炮弹就有300多斤重,大炮一响,他家的房子都是晃得哗哗哗掉土。日军投降时将大炮破坏了,十几米长的炮管被炸成了两截,一头倒在地上,杨百升和小伙伴把炮筒当成了滑梯,经常往里面钻。1958年大炼钢铁时,大炮被拆除炼钢,炮台也被村民推平做菜地了,“炮台是松木板和钢筋铁条做成的,大炮就固定在炮台上。”记者找到了炮台所在位置,但已找不到一丝痕迹。[详细]
大饥荒饿死超过300万人
1942年大饥荒,延续到1943年秋。当年,河南90个县再次遭遇大规模蝗灾。河南的灾民,继续一批批死去。据后来官方统计的数字,1942年,河南饿死300万人。但据当时一些人士估计,饿死的人数有可能达到了500万人。光绪三年连年大旱,河南三年共饿死182万人,1942年仅仅一年,为啥死亡人数如此之多?当时就有人指出,天灾只是一小部分原因,更多的是“人祸”。<。[详细]
河南严酷的征税
河南农民最大的负担是不断加重的实物税和征收军粮。由于在中条山失陷之前,该省还要向驻守山西南部的军队和驻守在比较穷困的陕西省的军队提供给养,因而负担也就更加沉重了,在陕西省的40 万驻军的主要任务是‘警戒’共产党人。我从很多人士那里得到的估计是,全部所征粮税占农民总收获的30到50 % ……税率是按正常的年景定,而不是按当年的实际收成定。[详细]
大灾荒下隐忍的沉默
社会上,所造成的眼前后果是,根除了很大一部分人承受困难的能力。但是,更重要的后果是,这些苦难可能引起的人们态度和心理状态的变化。河南农民的苦难可能孕育着不满,而这种不满可能演变为对他们的处境的公开抗争。农民们默默地,指望这块土地给个好收成,但是,沉默不代表他们没有判断。这种沉默的平静,恰恰有点山雨欲来的感觉。从河南回到重庆的白修德,看着重庆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同样地,内心涌起无限悲哀。
[详细]
弹劾汤恩伯,河南省政府改组
大会上,郭仲隗以确凿证据,弹劾汤恩伯在战事最紧张时尚在鲁山泡温泉,日本兵一到,他们闻风丧胆,听到枪响便仓皇逃跑,而且沿途拉夫抓车,护送他们妻子儿女及整箱满笼的货物。日军攻克的汤恩伯部仓库中,仅面粉便存有100万袋,足够20万军队一年之用。[详细]
第四集团军深得民心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守卫洛阳的第四集团军受到了民众的大力支持。洛阳保卫战打得极其惨烈,这场大战役的艰苦程度不下著名的“衡阳保卫战”,其总司令孙蔚如回忆说:“洛阳以东本军防区内军民融洽,在阵地十八日之激战中,输送军食、伤兵……[详细]
关于汉奸的争论
抗战八年,河南人民除了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日本鬼子之外,还带着另外一条沉重的枷锁,即天灾和人祸加在一起的水、旱、蝗、汤四大灾难。一昼夜之间淹没了几十县的滔滔黄河,赤地千里颗粒无收的大旱,遮天蔽日的蝗虫,敲骨吸髓的汤恩伯军队……[详细]
当事人的回忆
从我的笔记里很容易勾画出一个野兽般的世界,但他们不是兽类,他们是创造了世界最伟大文化之一的民族的后代,即使是大多数的文盲,也都在珍视传统节日和伦常礼仪的文化背景中熏陶和成长。这种文化是把社会秩序看得高于一切的。[详细]
“孤岛”河南的沉重赋役
卢沟桥事变当年,俗称中原的河南省,从开封沦陷,黄河决口,武胜关撤守之后,就三面受到敌人的威胁、民国三十年(1941年)的秋天,郑县一度失守之后,沿平汉线一带的大平原就随时有受敌骑践踏的可能。
”[详细]
各方赈灾收效甚微
1942年灾荒蔓延后,这些县又开设赈务所,专办赈粮、捐款事物。还要求各保(由若干农户组成)设粥场,所用粮食大部从义仓提取,少部分由名人、富户募捐。一般粥场每天舍饭1次,个别早晚各舍1次。[详细]
军队的行动
《叶县县志》记载,汤军驻叶期间,在城东5公里处娘娘庙附近,强占民田1300多亩,辟建军用机场,机场通往各营房均修有公路。在保安镇官庄一带,指民田为官田,指熟地为荒地1000多亩,作为三十一集团军的军垦农场。他还大发国难财。
[详细]
当上天成为最后的希望
他还记得,家里的所有东西都卖完了,锅、水缸、面盆都卖了,以至于无可再卖,父母带着他和两个姐姐一家人只剩下一个讨饭用的碗。饥饿当前,逃荒成了很多村民的选择。张水林的两个姐姐很小就许给他人做童养媳。姐姐们先行动,跟着婆婆家人向西逃去。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