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年轮勾勒“皖美画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扬主旋律、壮大正能量,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保持健康发展态势、展现良好时代风貌。
“道德之光”照亮文明画卷
近日,黄山风景区“中国好人”李培生、胡晓春工作室在黄山风景区海拔1600多米的玉屏景区挂牌。“中国好人”李培生工作室的成员由李培生和他所在的园林开发分公司天都综合部共5名放绳工组成;“中国好人”胡晓春工作室的成员由胡晓春和他所在的迎客松保护党小组共12人组成。
“中国好人”李培生、胡晓春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后,激动万分。
一纸书信,关怀万千。“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我将以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为新起点,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指示精神,立足岗位、勤奋工作,做好传帮带,守护好国宝迎客松,让迎客松延年益寿、广迎四海宾朋。”黄山迎客松19代守松人胡晓春说。放绳工李培生表示,“中国好人”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今后,他将牢记嘱托,扎根黄山,服务黄山,努力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和大家一起把黄山建设得更加美好,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据了解,自2008年中央文明办定期推评“中国好人榜”,我省“中国好人”上榜人数连续13年位居全国之首,1632人荣登“中国好人榜”;我省深化拓展“践行核心价值、打造好人安徽”主题实践活动,25人当选全国道德模范。一张张朴素平凡的面孔,一个个凡人英雄的故事,汇聚成温暖而明亮的光芒,照亮人世间的美好,凝聚起向上向善的力量之源。
“中国好人安徽多”成为闻名遐迩的精神标识,诠释着美好安徽的道德内涵。
淮南小伙张宝是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涉外捐献者,在他的示范带动下,淮南一个月骨髓捐献量超过前三年总和。“中国好人”许启金带领学徒200多人,个个都成为电力服务的技术骨干。徐辉假日小分队、傅强志愿服务队等一大批“中国好人”领衔的志愿服务组织活跃在江淮大地,成为群众身边的“及时雨”“暖心人”。
一粒火种燃起一团火焰,一束光芒照亮一片天空。我省的“中国好人”参与各类公益组织的人数占比在70%以上,200多位“中国好人”成立了自己的志愿服务组织,近万名志愿者参与其中。
宣城以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创作戏曲、电影、微视频、歌曲等文艺作品,推出皖南花鼓戏《好人曹二贵》、电影《李夏·在路上》、歌曲《你还走在我家乡的路上》等一批作品,将“看得见的宣传”和“看不见的宣传”结合起来,把无形的文明“送”到群众家门口、“种”进群众心里头,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
“宣城市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注重先进典型的培育、挖掘和宣传,通过建设一座好人馆、办好一个协会、创造一批文艺作品、打造一条好人街、编发一本好人书、举办一场故事比赛、筹划一场交流活动、讲好一个好人故事‘八个一’工作法,全力打造‘好人宣城’城市品牌。”宣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梁能文说。
“中国好人”为何安徽多?根深才能叶茂,我省不断厚植先进典型的生态土壤,让精神道德之花盎然绽放。
身边好人是有形的正能量,是鲜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省创设省、市、县三级好人馆,全景展示身边好人的先进事迹,全省建成43个好人馆。省级“安徽好人馆”累计参观人数50多万人次,20多个省份80多个城市来馆观摩考察。各地还建设了一大批身边好人主题公园、主题广场、主题社区、主题大道等,让身边好人走在群众身边、走进百姓生活。
好人“盆景”渐成道德“风景”,“安徽好人”向“好人安徽”转变,我省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亳州、宿州等地,根据身边好人层次,给予最高5万元不等的一次性奖励,在辖区内的旅游景区、公共交通、就医就学等方面给予优惠。宣城积极安排文明单位、爱心企业、志愿者结对帮扶生活困难的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累计帮助100余名生活困难的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解决了家庭生活实际问题。
全省各地积极探索建立政府资助、社会捐助、单位帮扶、个人结对等多元化的帮扶机制,在全国率先设立道德建设基金,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帮扶慰问困难好人模范。截至目前,已安排慰问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专项资金1400多万元,受惠好人模范6000多人。创新开展安徽省道德信贷工程,截至目前累计发放贷款突破12亿元,帮助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改善生活条件,赢得发展机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鲜明树立“德者受尊、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
道德模范不断涌现,身边好人春风化雨,志愿服务蓬勃发展……展开我省思想道德建设“文明画卷”,一道道好人风景跃入眼帘,一股股文明新风扑面而来,为江淮大地增添了绚丽的光彩,为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文明实践”铺就为民画卷
秋日傍晚,夕阳西下,在颍州区三合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温馨愉悦的气息弥散开来。图书阅览室里,一些居民手捧书籍,享受着阅读的乐趣;健身活动室内,爱好运动的居民在器械上挥洒汗水;在志愿者的陪伴下,孩子们坐在多媒体室内观看动画电影,其乐融融。“只要有空,我们经常来。孩子可以在这里学习、看书,我们大人也能打打乒乓球、健健身。最重要的是,这里离我家不到10分钟的路程,特别方便。”刚从跑步机上下来,三合镇居民王伟一边擦拭额头上的汗水,一边笑着说。
2021年,三合镇依托综合文化站,将其建设升级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占地500多平方米的场地内,设置有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科普活动室、未成年人活动室、健身活动室等,每天免费对外开放,受到当地群众欢迎。目前,三合镇下辖的8个村(居)委会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全覆盖,逛逛15分钟“新时代文明实践圈”,成为三合镇群众打开幸福生活的新方式。
群众的需求在哪里,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三合镇的文明实践新面貌,正是阜阳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圈”的一个缩影。阜阳市各地通过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创新方式方法,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阵地建设、实践活动、志愿服务为着力点,积极打造符合标准规范、具有阜阳特色、成果落地见效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圈”,让文明和幸福叠加升级。
滁州市南谯区章广镇鸦窝村开展“小伍说书”理论下基层文明实践活动。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是时代所需、使命所系、群众所盼。我省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19200多个,实现县乡村三级全覆盖。380万多名志愿者和5.7万多支志愿服务队伍活跃在大江南北。一个个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如一朵朵盛开的鲜花,把文明的馨香传到千家万户;一场场文明实践活动,融入群众日常生活,把贴心的志愿服务送到群众心坎。
“自从家门口空地改建为新时代文明实践角以后,大家纷纷走出家门,跳起了广场舞、下起了象棋……”来安县施官镇张储村许郢组村民孙晓琳赞不绝口。施官镇把群众的需求作为方向,依托各村农家书屋、村民小组自治点等群众聚集地,打造桥西村大石牛、张储村许郢等一批新时代文明实践角,培育“施官青年说”“小镇故事多”“文化润民心”等文明实践项目,浸润群众生活点滴,让施官镇焕发出文明新气象。
文明实践遍布城乡,幸福指数不断刷新。天长市通过举办文明实践公益集市,搭建市、镇、村联动进网格平台,打通了基层群众服务的通道,做到“群众有需求,站点有响应,服务送上门”,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不仅把志愿服务精神融入群众日常生活,也让新时代文明实践蔚然成风。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深化拓展,加快‘建管用育融’一体化,督促落实省文明委成员单位挂点联系制度,推动文明实践与乡村振兴、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贯通融合。”省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说。我省不断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首批列入全国试点的12个省之一,其中天长市列为10个全国重点联系县之一。
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围绕理论宣讲、乡村振兴、文体活动、移风易俗等内容,设计有主题、有特色、有内容的活动项目,既满足群众普遍、共性的现实需求,又满足差异化需求,精准绘就江淮大地的为民画卷。
“文明创建”扮靓锦绣画卷
一排排楼房墙面粉刷出新,一条条小区道路干净整洁,一处处公共绿地增补绿植……宣城市宣州区梅园新村焕然一新,小区环境从改造前的“老旧破”,变成改造后的“新绿靓”。“没有改造前车位少,停车难。改造后车位增多了,停车也方便了。”居民陈丹一直为停车难发愁,改造后的梅园新村小区增设了240个停车位,大大缓解了小区居民停车难的问题。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我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实施文明创建工程,出台三年行动计划,深化“文明帮提名”结对共建,开展不定期多轮次暗访督查、模拟测评,推动文明创建高质量发展。
马鞍山市薛家洼生态园环境优美,风景如画。
在新一轮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中,六安、池州、亳州、淮南等4个提名城市掀起阵阵“文明风暴”,人民群众在不断升级的人居环境、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中享受“创城红利”。最近3个创建周期喜获丰收,我省16个省辖市已有12个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当涂、天长、巢湖等8个县(市)入选县级全国文明城市。
全国文明城市从“一枝独秀”到“满园春色”,一座座“信仰坚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扮靓锦绣安徽,绘就社会文明的美好画卷。
行走在铜陵市义安区西联镇犁桥村,目光所及皆风景如画:一座座农家小院干净整洁、错落有致,沐浴在阳光下、浸润在微风中,清新而不失古朴。
“我们坚持城乡联动、一体发展,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作为精神文明创建的重要任务,推动各类创建资源向农村倾斜,推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不断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焕发出乡风文明新气象。”铜陵市文明办主任黄文进说。
青山绿水,天赋于皖。我省持续推进爱国卫生运动,集中整治高速高铁机场周边环境,推动合肥、黄山、芜湖等城市开展“席地而坐”城市会客厅、打造最干净城市创建试点,城乡环境、生态品位不断改善。坚持把群众“可感”作为基本路径,推动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群众对文明创建的支持度、满意度均在96%以上。
225个全国文明村镇、304个全国文明单位、32户全国文明家庭、49所全国文明校园宛如明珠镶嵌在江淮大地,文明新风与锦绣山河相互辉映,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立德树人”描绘未来画卷
“一鞭、两鞭、三鞭,英勇不屈的王明玉一身单薄的衣裳,鲜血一滴一滴地滴在雪地上……”在六安市金寨县第二中学小学部的红色课堂上,“小讲师”詹柯怡的动情讲述,感动着台下全神贯注的同学们。
全国新时代好少年詹柯怡从小深受红色家风熏陶,从小学四年级起,她开始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到金寨县革命博物馆、红二十五军军政旧址等场所进行义务讲解,为游客讲述金寨的红色历史。“讲了这么多红色故事,我觉得革命先烈英勇无畏、视死如归、信念坚定,平时我们也要把这些精神融入到学习中,不怕困难、永不退缩、团结友爱。”詹柯怡说。
红旗闪耀引航前方,星火少年奋发成长。我省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关爱少年儿童成长,紧紧围绕立德树人任务,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扎实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实践,2人获评全国“新时代好少年”。
合肥市六安路小学学生在大课间唱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学校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为重点,结合实际探索少先队活动的运作机制,充分发挥我校德育组织的作用和教育功能,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党委书记、校长冯璐说。
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不断深化德育课程改革,充分挖掘学科德育元素,把思想道德教育、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积极开发入学礼、十岁礼、毕业礼德育主题课程,在学生心中播下“红色种子”,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深培厚植家国情怀,引导青少年增进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建设乡村“复兴少年宫”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大举措,是促进农村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阵地,是助推乡村振兴和农村文明进步的重要抓手。
“这是我剪的窗花,漂亮吧!白老师的讲解,让我了解到剪纸的由来,动手完成一幅完整的剪纸作品,我太开心了。”黟县宏村镇乡村少年宫的学生程乾激动地说。黟县宏村镇乡村少年宫,以学校为依托开展“遇见红色剪纸,传承民俗文化”活动,邀请徽州剪纸传承人白友志,面对面讲解,手把手教学,精心指导操作工序,带领同学们剪制出一张张美丽的窗花。
乡村少年宫点燃孩子梦想,铺就未来画卷。我省加强未成年人课外阵地建设,争取中央专项资金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813所,各地自建项目800多所,实现“一乡一宫”全覆盖,试点建设112所乡村“复兴少年宫”,农村德育阵地进一步拓展,不断提升乡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记者 张岳)
敬请关注“安徽文明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