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首页 >我的大学 >正文

他制订新中国农业院校农学系首个教学计划!

来源:中国农业大学2024年08月21日

编者按

百余年来,中国农业大学涌现出众多优秀教师,他们以“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为己任,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创造了一批又一批的科研成果、为国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农业科技人才。他们对事业有着“心百折而无悔,身尽瘁而不惜”的执着追求,对国家对人民、对学校对学生有着厚重的责任和深沉的挚爱。喜迎“双甲子”校庆,营造尊师重道氛围,官微陆续推出优秀教师立德树人的动人故事,讲述榜样事迹、深化师德教育,引领广大教师学榜样、立师德、铸师魂。



蔡旭(1911.4 ─ 1985.12)是卓越的小麦栽培及遗传育种学家、农业教育家,是我国小麦杂交育种的开拓者和小麦育种工作的奠基人之一。1930年,蔡旭在江苏无锡中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先学蚕桑,后转入农艺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45年赴美国进修,1946年回国到北京大学农学院任教。1949年至1985年,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农学系系主任、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生院副院长、副校长、北京农业大学顾问等职。

热爱祖国 志在农业

蔡旭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于1945年踏上赴美的路程,他渴望把国外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学到手,用于改变祖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他非常振奋,认定为祖国贡献力量的时候到了,便毅然放弃学习,返回祖国。同时带回了他在美国各地精心收集积累起来的3000余份小麦品种材料。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一宗无价之宝,蔡旭当年给祖国带回的这份厚礼,可以说是空前的。

回国后,应俞大绂先生的邀请,蔡旭到北京大学农学院任教。虽然他是只喜欢吃大米的南方人,但他却选择了北方,其原因就是因为华北地区是我国的主要麦区,在这里他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大展宏图,为抗战胜利后的国家作出更多贡献。

北平和平解放的当年 ,敬爱的周总理接见了蔡旭 。他后来幸福地回忆这段往事说 :“ 周总理亲切地和我握手 ,他阐明了党的统战方针和知识分子政策 ,勉励科学家们努力工作 ,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新中国 。这激动的场面深深地感动了我 ,点燃了我心中的希望 。”从此他更坚定地下了决心要把自己毕生的精力 ,贡献给我国的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教育事业 。


教书育人 言传身教

蔡旭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是卓越的农业教育家。1934 年大学毕业后留校任助教。他每天用半天时间在校担任三门课程的实习课,其余时间从事小麦育种工作。1946年归国后到北京大学农学院农艺系任副教授,讲授“作物育种学”、“麦作学”等课程。他备课认真,具有丰富的育种实践经验,讲课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生产。他在执教时,念念不忘科研,特别是小麦育种研究,在深入科研工作时又念念不忘生产,他是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典范。

蔡旭主持制订了新中国农业院校农学系第一个教学计划。这个计划强调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十分注重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在专业上不仅给予严格的基础训练,还要求深入生产实际,增强生产观点和劳动观点。他反对只要求读书而不进行生产劳动教育,他也反对单纯参加劳动而不注意理论学习。

1964 年 ,蔡旭与助手张树榛在麦田研究小麦育种

蔡旭50余年如一日地倾注全部心血,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农业科技人才。他的学生遍及全国各地,很多是教学、科研、生产第一线的骨干力量,而且作出了成绩。许多人成为知名的专家,跨世纪的农业建设栋梁。



治学严谨 ,一丝不苟

蔡旭即便是审阅他人的论文,有些数据还要亲自计算核实。他写文章要字字推敲,力求做到准确可靠,分寸适宜 。他遇事深思熟虑,在指导生产和选育品种工作中 ,要经过周密的观察思考才提出建议、作出决断。所以他的建议往往能被接受和产生实效。

80年代初,蔡旭年逾古稀,又患心脏病,行动不便需借助手杖。但他为了节约资金,不要公车接送,坚持每天清晨自带午饭乘坐公共汽车出去,下车后还要拄杖步行几十分钟到东北旺小麦试验地工作。有一段时间他在小汤山疗养,但心里总惦记着小麦试验,曾多次借故请假脱身,回来时先下地看小麦,然后才回家,连司机都知道他的活动规律。1983年他不顾年事已高,身体不好,亲自到河北石家庄、沧州等地去考察杂种小麦。大家都担心他身体吃不消,他说没关系。那年农历大年三十晚上 ,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爆竹声响个不停,正该阖家团圆享用年夜饭的时候,蔡先生全家都坐在餐桌旁,菜凉了,饭冷了,个个焦急。而蔡先生身穿着单薄的线衣,还在科学园温室,弓身弯背提着水壶给刚栽下的春化小麦苗浇水。年逾七旬,身体欠佳,心脏病又弄得他干一会扶一下腰。旁边的助手们、学生们,有的挖沟,有的覆土,个个汗流浃背忙个不停。

蔡旭同志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毕生从事小麦栽培育种和农业教育工作。他创建丰产田、选育新品种,为农业生产作出巨大贡献。他著书立说,言传身教,为祖国培养了众多农业科技人才。

1989年12月,蔡旭铜像落成。图为在铜像落成典礼仪式上,时任农业部部长何康讲话


1988年为了弘扬他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他的同事和学生们以及京郊农场等35个单位950多人自发捐资,在中国农业大学农学楼前树立了蔡旭半身铜像。他的高尚品德和崇高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永远是后人学习的楷模!

【责任编辑:曹竞】

世界青年的平视目光,投向文化传承与创新

中国青年报2024-08-19 14:15:58

香山帮的非遗“香火”何以绵延

中国青年报2024-08-19 06:44:13

图知道|有古老有新潮,如今到北京怎样地道打卡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8-19 12:00:00

研学游如何让家长和孩子都满意

中国青年报2024-08-02 09:27:43

起个大早去看人间烟火

中国青年报2024-08-02 09:27:33

历经700年的理想都城 北京中轴线一直在生长

中国青年报2024-08-02 06:25:33

10后的文学世界

中国青年报2024-08-01 08:50:26

彭明瀚:把海昏侯博物馆建到考古现场去

中国青年报2024-07-26 06:38:08

赢得年轻人的心,为什么是史铁生

中国青年报2024-07-26 07:5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