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去边疆!”重大学子从山城到雪域
“我最想说的还是感谢,很多时候您就像我的启蒙老师,是您让我知道我的世界不应该只存在黑白,更应该有红绿蓝……”收到这封信时,重庆大学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昌都分队队长郑镕昊有些惊讶,读着读着就红了眼眶。这封特别的信来自昌都市第六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昌都六高”)高二16班的扎昂,下晚自习时,她匆匆塞给郑镕昊,就羞涩地跑开了。
学生书信合照
“我最想去边疆!”
故事还要从2022年的夏天说起,彼时的郑镕昊,还是一名普通大三学生,他无意间看到学校研支团的招募,便尝试报了名。面试时,老师问:“镕昊同学,如果入选,你想去哪个服务地?”“我最想去边疆!”没想到这么短短一句话,开启了他终身难忘的西藏支教生涯。同一个问题,也有同样坚定的回答,就这样,四位朝气蓬勃的重大青年聚到了一起,他们分别是郑镕昊、赵晨旭、李双陆、赵芷晴。
郑镕昊、赵晨旭、李双陆、赵芷晴藏装合照
郑镕昊担任分队队长,接过分队大旗时,他感受到沉甸甸的分量。“这是嘱托,更是责任,”这个00后小伙子说,“我想不能辜负学校的信任,我们一定要为藏区孩子做些什么。”为藏区孩子做些什么,这一句话,他们四人用实际行动贯彻在整个支教生涯。火车驶过茫茫戈壁,翻越皑皑雪山,在祖国西部疾驰,一路来到了日光城拉萨。窗外的植被逐渐稀疏,他们心中的热血却不断升腾。“刚来藏区非常激动,我们都是第一次来高原。真想立刻到学校,投入教学工作。”分队成员李双陆说。在拉萨接受7天培训后,他们又戴上人生第一条哈达,乘着夜色来到康巴腹地昌都。在昌都市党校进行了7天培训后,这才来到服务地昌都市第六高级中学。
在昌都党校培训
渝暖藏东:跨越千里的双向奔赴
昌都市第六高级中学位于俄洛镇,昂曲河缓缓流过,一座连接两岸的俄洛桥,成为这里延续百年的地名。这是一个热闹的小镇,镇上有五所市直高中、一所初中和两所小学。五湖四海的商人、游客、农牧民络绎不绝,沿街的甜茶馆永远热气腾腾。
俄洛桥
“当时我说,‘重庆与昌都都是两江交汇之地,非常有缘分,正像我和大家一样。’”分队成员赵晨旭回忆起第一次上课的场景,仍历历在目。重庆与昌都确实很有“缘分”,早在1994年,重庆被确定为对口支援昌都地区,30年来,重庆累计选派了10批援藏干部奔赴昌都,注入超过37.5亿元援藏资金,落地1151个援藏项目,山城重庆与雪域昌都在交流互动中结出丰硕成果,结下深厚情谊。
俄洛镇的村庄
2023年9月,昌都团市委举办了一场书信交流活动,昌都市第六高级中学、沙坪坝滨江小学的学生们互通书信。“当我在班上公布时,大家都很积极。”分队成员赵晨旭说,“但可惜名额有限,很多孩子没有机会写信。”她与三名队友暗下决心,一定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写信、回信。2023年11月,昌都分队联合重庆大学团校、绿能筑梦团支部,组织了“渝暖藏冬,信语心言”书信活动,1100封充满鼓励与祝福的信件顺着长江溯流而上,来到了昌都六高学生们手中。“活动的反响超出我们的想象,”赵晨旭说,“孩子们深受鼓舞,迫不及待提笔回信,甚至主动录制视频感谢重庆大学哥哥姐姐。他们的眼里有光。”眼里有光的还有这四位年轻的00后老师,他们开始认真思考,如何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活动,帮助到藏区孩子们。
学生展示收到的书信
学生读信
他们根据学生情况,陆续开展了“推广普通话”主题培训、“饮用水安全”科普讲座、爱国教育主题观影等。分队成员赵芷晴看到女孩子们冬天洗头后习惯自然风干,并且存在较严重的“月经羞耻”现象,她联系到重庆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动员捐赠了1000余包卫生巾、50个爱心背包、30台吹风机。在“拒绝‘月经羞耻’”主题讲座上,很多女孩第一次鼓起勇气开口,讲述了自己之前的经历与顾虑,研支团老师积极引导,向大家普及了健康正确的生理知识与心态。这些活动让学生愈发喜爱研支团老师,他们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捐赠背包
生理卫生讲座
一次食堂用餐,郑镕昊与学生聊起即将到来的假期。“这次怎么回去呀?”“坐车嘛。”“公交车吗?坐多久呢?”“七八个小时吧。”“这么久呀?”学生们不好意思地笑了。这件事给郑镕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他向学校了解到,昌都六高学生普遍来自边远农牧区,假期需要统一乘车回家,动辄七八个小时,并且往往在凌晨出发,冬天气温接近零下十度,非常辛苦。于是他想办法联系到爱心人士,捐赠了3000片暖宝宝。在寒假返乡那天,四名分队成员凌晨三点赶到宿舍楼下,挨个叫学生起床,为他们送上暖宝宝,温暖回家的旅途。
叫学生起床
为学生贴暖宝宝
离别之际,学生们依依不舍。“老师,回家后我不会的题可以问你吗?”“当然可以了!还可以问‘云支教’的哥哥姐姐。”“‘云支教’?‘云支教’是什么呀老师?”学生们好奇地问。原来,在研支团老师的“搭桥牵线”下,重庆大学联合昌都六高,组织了“渝暖藏冬,云端启航”假期云支教活动,1100余名重大志愿者与1800余名六高学生结成“学习搭子”,通过互联网设备,相互督促学习、分享生活日常,还有“云运动”“云过年”等趣味板块,让大家度过了精彩难忘的假期,最终累计课时达1.6万时。不少书信搭子也在云端相见,他们主动找到分队成员,讲述了彼此形象从纸面到立体的奇妙感受。大家纷纷呼吁,希望举办更多类似活动,彼此间能结成一段特别而深厚的友谊。
志愿者和学生第一次云端相见
云支教学生在上课
云支教之云运动
在这样的热情下,分队成员们开始了新的思考。新学期到来之际,在邦达机场裹得严严实实的他们,也带回一个“大计划”。
当同学们收到班主任通知,可以写研学申请表时,都瞪大了双眼。“研学?这又是什么?”研支团老师带来了太多新鲜的词汇,当搞明白研学是怎么一回事后,他们更惊讶了。“很多电视上才看到听到的东西,现在真真实实出现在生活中。”高二5班的四朗永青说,“真像在做梦一样。”短短三天内,分队成员们便收到400余封研学申请书,真挚的话语、坎坷的经历,常常让大家泪流满面。单独面试时,学生们坚决相互推荐,高二8班强巴拉珍一边流着泪一边说:“老师,我真的很想去,但我愿意让给扎西次仁……”最终经过层层选拔,确定了17名昌都六高学生前往重庆开展研学活动。
学生写研学申请
在重庆,高二11班的丁增央金度过了一个特别的生日。大家白天参观了红岩革命纪念馆、渣滓洞、白公馆,晚上观看了《重庆1949》主题演出后,她流下泪水:“今天是我的生日,大家一起庆祝,可剧中的小朋友关在监狱连生日都没法过……”在重庆,研学营开展了红色研学、文化研学、交流研学、大学研学,学生们感受到大学生活的精彩纷呈,体验到重庆独特的风土人情,坚定了学习目标与生活态度,促进了民族团结与文化交流。
研学给丁增央金过生日
研学参观红岩革命纪念馆
研学观看1949主题演出
逐梦接力:用生命影响生命
支教结束之际,学生们自发写了许多信、画了许多画,献上一条条洁白的哈达。最后一节课,台上台下哭成一片。高二4班的嘎玛龙多写到:“亲爱的赵晨旭老师,我一定会记得您的,我真的很希望您能留下来,但我知道不行,您有更大的世界,还有自己的梦想。我偷偷哭了好多次,但课上我忍住了,您说过,要勇敢。我随时都会思念您的,衷心希望您能实现梦想。我会努力考上大学,不辜负您的期望。”
与学生日常合影
“为藏区孩子做些什么。”一句简单的话,一个质朴的信念,四位年轻的支教老师用实际行动给出了青春的答案。重庆大学研支团老师的支教工作,给昌都六高带来新的变化。办公室里交流题目的学生多了,树荫下温习功课的学生多了,校园里学习氛围浓厚,学生们纷纷表示希望考上大学,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支教老师给学生讲解题目
有人说,一年能做的事太少,一年的贡献微不足道,但当涓流汇聚成汪洋,树木连接成茂林,一朵云能够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能够摇动另一棵树。自1998年起,重庆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已选派25届292名志愿者奔赴重庆、云南、贵州、西藏等地,一代又一代重大学子始终秉持“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的校训精神,以青春之名,逐梦接力,为祖国西部建设贡献力量。相信未来,重大研支团成员们必将接续奋斗、砥砺前行,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各个班级欢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