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极地中心!推进战略合作协议~
7月18日下午,复旦大学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下文简称:极地中心)签约,合作共建极地中心极地冰雪与气候变化研究所。战略合作推进会上,极地中心被授牌为复旦大学“强国之路”思政大课现场教学基地,邀请中心6名专家为思政大课现场教学基地授课。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极地中心主任、党委副书记刘顺林,极地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孙波,复旦大学副校长周磊,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钱海红,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大气科学研究院院长张人禾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极地中心纪委书记王金辉主持。
根据协议,复旦大学与极地中心共建极地冰雪与气候变化研究所,以更大力度推动学科共建、人才共育、资源共享,开展极地冰冻圈、海冰-大气-海洋相互作用等气候变化前沿科学问题研究,为极地科技创新和极地治理提供更多智慧和力量。
裘新向孙波授牌,极地中心成为复旦大学“强国之路”思政大课现场教学基地。极地中心崔祥斌、邓贝西、陈留林、肖志民、王焘、曹叔楠等6位专家受邀为复旦大学“强国之路”思政大课现场教学基地授课。
孙波感谢复旦大学对国家极地事业和极地中心发展给予的支持,他介绍了我国极地工作的起步与发展。他表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海洋强国、贡献中国智慧是极地工作的使命担当。相信此次双方合作将向纵深推进,进一步发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科研业务的优势、复旦大学一流学科和人才资源优势,以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促进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以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支持我国极地考察事业高质量发展。
裘新对双方进一步深化合作表示祝贺,对极地科考一线工作者们致以敬意。他表示,复旦大学一直大力支持并积极参与国家极地事业,不断拓展完善极地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布局。这次推进会标志双方的合作与友谊站上新台阶。希望携手培育极地科技力量,加强有组织联合攻关,强化基础性、关键性、战略性研究;打造极地育人体系,更有力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与研究所建设,共同探索极地人才培养新模式、新机制,用好极地研究大课堂;讲好极地中国故事,将中国的极地研究成果推向国际舞台,传播和平探索和利用极地的中国主张,不断提升中国极地研究的国际影响力、话语权。
南极考察走过40年
国家极地事业留下复旦人身影
自1984年首次南极考察以来,我国建立了极地考察“两船、七站、一飞机、一基地”的支撑保障体系。历经10多年艰苦努力,今年2月,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完成秦岭站建设、顺利开站。
极地中心陈留林介绍,几十年走过,中国极地科技创新工作取得系列成果,基础研究水平稳步提高,截至2023年底,我国已在Nature、Science等杂志发表极地领域研究论文40余篇。目前,极地中心已建成“雪龙号”、“雪龙2号”、“雪鹰601”科考平台,极地科考内陆车队,航路预报系统;建成5个南极科考站、2个北极科考站,形成极地科学考察站点体系。
“复旦大学-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共建极地冰雪与气候变化研究所,将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冰雪业务化调查监测等方面进行紧密合作。”极地中心崔祥斌回顾了双方合作共建的历程,并结合极地冰雪与气候变化研究所部门职责,以及极地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对双方的合作提出设想——研发自主观探测测技术装备,推动极地冰盖-海洋-大气-基岩多圈层研究和冰雪业务化调查监测,构建极地天气气候多尺度预测系统,开设AI+极地科学课程,加强青年人才的培养等。
交流发言环节,复旦王桂华教授围绕极地合作共建目标发言。他从培养领袖型人才、承担国家战略任务、开展前沿科学研究和建设国家级平台四个方面提出构想,并就科教融合与平台共建提出具体建议。陈力教授结合跨学科基地科研作发言。她表示,南极机制的产生、演变与走向,离不开科学研究的影响与推动;科学研究与合作是南极治理的重要支柱;科学数据/结论是一国提升南极事务话语权及国际规则最终形成的支撑证据。应加强极地法律、政治与自然科学的跨学科研究,中国科学家应积极参与SCAR的活动,为我国参与南极治理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
复旦大学一直大力支持并积极参与国家极地事业。早在2000年,复旦历史地理研究所葛剑雄教授就作为“中国人文学者南极行”一员,前往长城站考察。梁湘三教授、张鹏高级工程师,以及一批青年师生,都曾作为科考队员参加极地科考工作。
复旦于2013年成立极地问题研究中心,整合国际关系、法律、环境、经济等学科资源,开展极地战略和政策研究。张人禾、穆穆两位院士加入复旦后,学校成立大气科学研究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张人禾院士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北极海-冰-气系统对冬季欧亚大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及机理》,获批“极地海冰气系统与天气气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参与共建“中国高校极地联合研究中心”,加入“北极大学联盟”,不断拓展完善极地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布局。
2021年4月,复旦列入与极地中心科教融合共建合作的首批单位。2021年底,复旦与极地中心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打开极地研究的新天地。近三年来,双方在人才培养、教学实践、学科发展、科研合作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涌现出了一批高质量的极地研究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更好地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为造福人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这为我国极地科考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此次签约,是双方在既往合作基础上的深化战略协同,进一步推进战略合作协议。
“梦想有一天能登船去科考!”
极地中心入选思政大课现场教学基地
今年5月,复旦大学“强国之路”思政大课启动大规模现场教学,极地中心入选复旦大学在上海首批134个思政大课现场教学基地之一。5月14日,复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首批40名学生来到极地中心“雪龙号”,近距离领略大国重器。
“非常享受的一节课,雪龙号太牛啦!超级爱!”“梦想有一天能登船去科考!”“专家讲课时,提到秦岭站区域气象监测数据还是空白,鼓励我们好好学习,将来为国家填补这一方面的空白,我感受到了专家们对我们这一代年轻学子的殷切期望。”“站在雪龙号最顶端时,望向远方的大海和巨轮,很有感触。”“在雪龙号上感受呼啸的海风,望着荡漾的海水和蔚蓝澄澈的天空,不时有飞机从空中划过,那种震撼难以言喻。”思政大课现场教学时,同学们感触万千。
“通过思政教育,让同学们了解中国在极地领域取得的卓越贡献,感受国际舞台上彰显的中国力量和影响力。”复旦大学教授、极地中心冰雪与气候变化研究所所长周文期待进一步落实南极秦岭站观测计划,在不远的将来,把思政大课的基地现场连接到南极,探讨极端天气条件下海冰-大气间能量传输和物质交换规律,揭示极地海冰-大气相互作用机制。
复旦大学“强国之路”思政大课通过让学生经历“学思践悟”四环节,花两年时间去发现、关注现实问题,思考分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成为强国的“行动派”。秋季新学期,大一新生们将进入“学”的环节,大二学生将进入“践”的环节。
极地中心入选为“强国之路”思政大课现场教学基地,成为师生融入红色场景、感受创新情景、把握奋斗前景、服务强国愿景的重要一站。
战略合作推进会后,与会人员集体参观了“雪龙”号极地考察船。
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党政班子及师生代表,学校相关部处和极地中心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本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