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赴约 西部情深 | 去祖国最需要我的地方
编者按
中国西部地区地域广阔
关乎国家总体发展
经略西部地区、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谋划的大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越来越多北体大学子
奔赴基层、奔赴西部
他们行走在田间地头,倾听群众心声
他们穿梭在基层街道,回应群众期盼
扎根、成长、前进
他们将所学、所获
融入中华大地
服务、奉献、回报
他们在基层的广阔天地中
创造人生价值
心中是立志报国的理想
眼里是红心向党的光芒
脚下是义无反顾的远方
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让我们一起来
听听他们的故事
孙玉莹
北京体育大学
国际体育组织学院 硕士毕业生
孙玉莹,山东淄博人,中共党员,北京体育大学国际体育组织学院中外体育人文交流专业2024届硕士毕业生,获“三好学生”“校级优秀毕业生”等荣誉。
2022年,孙玉莹出色完成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志愿服务后,怀揣着为祖国奉献的赤诚之心,响应“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报名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2022年8月,孙玉莹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二二五团(兵团三大贫困团场之一)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志愿服务工作,担任团委副书记和西部计划专员,从事基层青年工作。2024年8月,她将再次前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进行支教服务。
志愿冬奥,理想悄然生根
夏日蝉鸣,凌霄盛放,炽热青春,风华正茂。孙玉莹作出前往西部进行志愿服务这一决定的种子,在她来到北京体育大学之初便早已深深埋下。
2022年,孙玉莹经过层层选拔,有幸成为了北京冬奥会的志愿者队伍中的一员。对于她来说,冬奥会服务期间最难忘的便是入选成为先遣团。先遣团是第一批进入闭环的团队,是闭环中的“小闭环”,需要各业务领域派一名代表,共计22人,陪同国际奥委会官员对北京冬奥村进行检查筹备工作。这不仅对孙玉莹的个人工作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也使她面临着极大的被感染的风险。“‘小闭环’是一次勇敢的无畏的选择,总有人得上,总有人要冲在前面,作为党员,我的身上有着先锋模范作用的责任,在国家需要的时刻理应一往无前。”尽管内心的担忧无法避免,但经过再三考虑,孙玉莹决定选择接受这个挑战。
孙玉莹(左三)作为志愿者参与到北京冬奥会的服务保障中 受访者供图
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每天长达十几个小时佩戴口罩已经成为了孙玉莹生活中的家常便饭,但在她看来,自己不仅是一名志愿者,更彰显着北体学子的精神风貌。在工作期间,孙玉莹总是保持着一丝不苟的态度,反复确认冬奥村内负责区域物料的准备情况以保证工作质量,为各国代表团的生活服务提供坚实保障。看到运动员们的笑脸,看到冬奥会的顺利举行,看到无处不在的五星红旗,孙玉莹觉得,“在冬奥服务的每时每刻,我都感到十分骄傲。”
在这次服务北京冬奥会的经历中,孙玉莹深切体会到国家的强大以及一路走来的不易,也正是这段难忘的冬奥服务,让孙玉莹意识到,青年一代要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做好正确的事情,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最大程度地展现出青年人的潜力和价值,为祖国的发展贡献青春的力量,让自己的大学生活和人生,留下更多浓墨重彩的回忆。
一路向西,梦想照进未来
2022年4月,孙玉莹偶然通过同学得知共青团中央推行的“西部志愿服务”这项计划,便开始收集资料和信息,萌生出想要报名前往的想法。
但在这期间,“学业会不会耽误”“去西部会不会出现危险”等必须要考量的问题也让孙玉莹产生了多次摇摆,于是便去咨询了她的导师郑辉老师。“郑老师觉得我把个人理想和国家理想结合在了一起,能够勇敢地选择去祖国最艰苦的地方贡献力量,这是很多人没有勇气去做的,他对我这个行为一直都是非常肯定,觉得很让人佩服。”在老师对她前往西部志愿服务想法的极大肯定与鼓励下,孙玉莹也坚定了前往西部的决心。于是在8月,她便踏上了前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二二五团的征程,配合当地团委开展青年工作。
孙玉莹和曾激励她去西部的郑辉老师合影 受访者供图
2022年,孙玉莹通过西部计划第一次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昆玉市,便深深爱上了它。在没有伙伴同行的情况下,距离师部有两个小时的车程。“在路上,看着震撼的沙漠公路,我不禁想起前辈先辈建设新疆的事迹,这让我重新记起了我参加西部计划的初心,就是要去最基层,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出身农村的孙玉莹从小生活条件一直比较艰苦,然而当真正抵达目的地时,孙玉莹还是对眼前的场景感到非常惊讶,不同于高楼林立的城市,这里更多的是一望无际的黄色土地,“东西发展的差距对我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冲击,但这种冲击更成为我这一年奋斗的动力。”
然而在这片被风沙侵蚀的土地上,人们的热情却如同绿洲中的清泉,滋润着孙玉莹的心。“还记得我在桃园的时候,当地的小孩子们看到我的到来,会主动跑过来送给我最新鲜最甜美的桃子。当我在路上碰到陌生小孩和他们一起玩的时候,许多小孩子们也会跑回家给我拿葡萄干。”去走访的时候,村民不仅很配合孙玉莹的工作,对她也是非常友善,如果家里有什么好吃的都要塞给她一把,在路上碰到有打馕的,甚至会被直接塞到嘴里。在食堂认识的两个姐姐会教她做拉面和面片子;在连队的阿姨们每次见到孙玉莹都要跑过来拥抱她;还有少数民族干部会在自己举办婚礼时专门邀请孙玉莹参加,在当地传统节日时带她去亲戚家做客……这些亲身经历不但没有使得孙玉莹感觉在昆玉市是格格不入的外人,反而是得到了很多的温暖和善意。“这座城市我遇到的所有人都用最友善的态度教给了我如何更好地拥抱生活、期待未来。所以,我无比渴望着为这座小城付出自己的力量,哪怕是以青春为代价!”也是这一份份热情,让孙玉莹愈发坚定地留在这里。
孙玉莹和村民合影 受访者供图
在西部服务的这一年里,孙玉莹积极参与到当地团委的工作之中,把握时代脉搏,强化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通过组织基础团建活动,提升团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并开拓创新团场青年活动,认真负责开展志愿者管理工作。此外,她还会协助进行一系列走访工作、物资保障以及农业下地工作。
在过去的志愿工作中,一名叫作买赛地·吐送的普通农民让孙玉莹印象格外深刻。他曾在2019年获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2020年获“兵团好人”称号,“从脱贫以后,他从未忘记党的恩情,从2018年12月起义务照顾起连队的孤寡老人,至今已经坚持了五年多。”孙玉莹在通过走访听到这个故事时,深深感受到自己作为青年一代的使命与责任,于是向朋友们发起了募捐,共筹集2000多元,为他们买去了米面油。
整个服务过程中,孙玉莹始终牢记党组织和学校的教育,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出色完成了上级交代的各项任务,“这个来自北京体育大学的小姑娘工作认真负责,为人热情善良,做事不怕困难,时刻怀揣着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孙玉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得到了领导同事、维吾尔族同胞以及志愿者的一致好评,将北体学子“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精神绽放在新疆大地。
作为一名学生,当谈到如何平衡学习和工作时,孙玉莹提到她始终坚持着“在每一阶段做好最重要的事情”。研一时,对于她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业,有时会去踢踢球。研二时,恰逢2022北京冬奥会,她便报名参加了冬奥会志愿服务之中,在隔离期间完成了论文的开题报告。而在西部的这段日子里,她也会每天将自己的工作罗列下来做成计划表,每完成一项就打一个勾。在结束所有工作后的晚上,她便去阅读一些文献,完成现阶段的学业任务。“能够做到一步一个脚印,一个时段干好一件事,这便是我对于自己最大的要求。”孙玉莹说。
孙玉莹在新疆 受访者供图
重返西部,建设第二“故乡”
在经历了一年西部志愿服务的磨砺后,孙玉莹虽然重返校园,但仍是心心念念着在新疆二二五团的那段日子。不同于两年前的办公室工作,此次针对于毕业生的“西部计划”主要是基层支教活动。尽管对于孙玉莹来说,教学是一个较为生疏的方面,但当得知有机会再次回到这片土地上,她依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继续前行,回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二二五团,回到这群可爱的人身边,更回到自己的内心所在。
“那里的人民更需要我。”孙玉莹很喜欢这片广袤的西部大地,在过去的一年时光相处中,她早已把新疆当作自己的第二个家,把当地居民当作自己的亲兄弟姐妹。自第一次漫步在新疆的大街小巷,看着这座在沙漠中由军垦人建设起来的现代化新城,孙玉莹在感慨前辈们伟大付出、创造奇迹之际,也暗自心下决定——要向前辈们学习,要用自己的绵薄之力,为西部、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于孙玉莹来说,拒绝国内顶尖企业的offer,毅然地选择西部,这项重大决定背后少不了父母给予的支持和鼓励。“起初母亲会担心我在那里的生活条件、健康安全等。但父亲一直是十分支持我的。”在孙玉莹的父亲看来,这份工作是可以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在父亲的帮助下,母亲最后也放下了顾虑,全身心支持我再次前往新疆。”
孙玉莹发给编辑的心里话 受访者供图
当谈到未来的生活,孙玉莹表示既熟悉又陌生。“我已经在这里生活过一年了。无论是气候环境、人文地理还是大街小巷,我都不需要再次适应了。”但深入校园,以一名支教教师的身份教书育人对于孙玉莹来说还是第一次,“我十分期待未来的支教工作,尽管在教学上的经验可能不足,在初期存在一系列问题,但我已经下定决心,时刻准备着。”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目前孙玉莹也在重新温习中学英语知识,借助网络资源等,认真学习如何备课。此外,作为一名北体学生,孙玉莹也时刻意识到基层体育事业的必要性与教育意义,“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将外语和体育结合起来,让体育种子种在更多孩子们的心中。”
青年当有志
立志在四方
祖国需要处,皆是我故乡
在最青春的时间里
参与西部计划
在西部的土壤上逐光
让自己也成为万千星光
近年来,越来越多北体学子响应国家号召,选择在毕业后来到祖国西部,深刻了解国家最根本的发展需求,用所学和行动创造人生中的宝贵财富,将青春洒在祖国基层,浇灌出绚丽的青春花,在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的统一中,坚毅前行。